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罥挂的意思、罥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罥挂的解釋

纏繞懸挂。 唐 元稹 《松樹》詩:“既無貞直幹,復有罥挂蟲。”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知古》:“少焉,有羣狐突出,焦頭爛額者,罝羅罥挂者,應弦飲羽者,凡獲狐大小百餘頭以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罥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拼音:juàn guà
詞義:指纏繞懸挂的狀态,多用于描述物體被藤蔓、繩索等纏繞或懸挂于某處的情景。例如唐代元稹《松樹》詩:“既無貞直幹,復有罥挂蟲”,描述松枝被蟲絲纏繞懸挂的景象。

二、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中,“罥挂”還可表示牽連、挂誤,如宋代陳亮《祭妹文》提到“吾父以罥挂困于囚系”,指因受牽連而被囚禁。

三、用法與例句

  1. 自然描寫:
    唐代韋應物《沣上寄幼遐》詩:“罥挂叢榛密,披玩孤花明”,描繪藤蔓纏繞灌木叢的景緻。
  2. 狩獵場景:
    唐代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中“罝羅罥挂者”,指獵物被羅網纏繞懸挂的狀态。

四、相關詞語

“罥挂”以“纏繞懸挂”為核心義項,兼具文學意象與引申含義,多見于唐宋詩文。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如自然描寫或人事牽連。

網絡擴展解釋二

《罥挂》的意思

《罥挂》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被捕、被拘留或被追捕。通常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物陷入困境或被控制住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罥挂》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網”(網字旁)和“手”(手字底部)。根據筆畫數來分解,它們分别有6畫和4畫。

來源和繁體

《罥挂》的源自《莊子·逍遙遊》:“夫罥情者,未得世始,而得始終。”繁體字為「縳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罥挂》在古代的寫法是稍有變化的:「繁」字的上部分沒有“糸”(糸字旁)的部首,而是由“糸”(糸字給)和“宀”(宀字給)兩個部首組成;「挂」字的上部分則是由“扌”(扌字旁)和“罙”(罙字頂)兩個部首構成。

例句

1. 他因犯罪被警方罥挂起來了。

2. 這個項目的進展受到了種種困難的罥挂。

3. 學業壓力罥挂在很多學生心頭。

組詞

罥袖、罥維、罥蹈、罥手、罥纏

近義詞

拘留、扣押、逮捕、拘捕、困頓

反義詞

解救、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