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恍恍的意思、恍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恍恍的解釋

(1).矇眬不清貌。《老子》“是謂惚恍” 漢 河上公 注:“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見之也。”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向來恍恍不知道路,請人示津。”

(2).亦作“ 恍怳 ”。心神不定貌。 唐 王度 《古鏡記》:“ 勣 夢中許之。及曉,獨居思之,恍恍發悸,即時西首 秦 路。” 宋 洪邁 《夷堅丁志·淳安民》:“踰三年, 方君 為 鄂州 蒲圻 宰。白晝恍恍,於廳事對群吏震悸言曰:‘固知翁必來。’” 王闿運 《愁霖賦》:“倚高軒而恍怳,竟旦夕而忘言。”

(3).晃蕩。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五:“ 呂正惠公 端 使 高麗 ,遇風濤恍恍,摧檣折舵,舟人大恐,公恬然讀書,若在齋閣。”

(4).仿佛。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兩人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

威武貌。 明 劉基 《賣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臯比者,恍恍乎幹城之具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恍恍”在漢語中屬于疊字形容詞,其核心含義圍繞“模糊不清”“心神不定”兩種狀态展開。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解釋,“恍”本義指“模糊、不分明”,疊用後強化了原字義,具體釋義如下:

一、視覺模糊義 指事物輪廓或形态難以辨識的視覺狀态,常見于描寫暮色、霧氣等自然景象。例如《楚辭·九歌》中“目恍恍兮寤終朝”,描述視線朦胧之态。此義項可追溯至《說文解字》對“恍”的“忽也”本義闡釋。

二、心神遊離義 表示精神不集中或思緒飄忽的心理狀态,多與“恍惚”互訓。如《莊子·則陽》載“客出而君恍然若有亡也”,《漢語大詞典》引此例證強調“恍恍”蘊含的怅惘之情。

三、文學修辭特征 該詞具有鮮明的古典文學屬性,在詩詞中常構成“恍恍如”“恍恍然”等短語增強畫面感。李白《古風》中“恍恍與之去”即通過雙聲疊韻營造時空交錯的意境。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下可用于描述記憶模糊(如“往事恍恍”)或狀态不确定(如“恍恍不知所在”),《新華成語詞典》将其歸入“狀态摹寫類”詞彙範疇。

網絡擴展解釋

“恍恍”是一個疊詞形式的形容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幾種解釋:

  1. 蒙眬不清
    形容視覺或意識模糊的狀态,如光線昏暗、思緒迷離。例如《老子》中“惚恍”被解釋為“若存若亡,不可見之也”。

  2. 心神不定
    表示内心不安、恍惚迷惘。如唐代王度《古鏡記》中“恍恍發悸”,描述因緊張而心神不甯的狀态。現代用法中,常與“恍惚”混用,指精神渙散(如“精神恍恍”)。

  3. 晃蕩或飄忽
    指物體搖晃或行蹤不定,如南朝《冥祥記》中“恍恍不知道路”,形容迷路時的迷茫感。

  4. 仿佛、近似
    用于比喻或虛寫,表達不确定的相似感。例如“恍恍如隔世”中的用法。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按納百祿蹦蹦兒車别個不辭勞苦滄海一鱗策錣柴垛摻假朝觌澄水沉重愁絲摧崣諜查地錦滌器堆簇多才鳳質服命伏氣棡鼓曲感荷寒寺黑糊糊橫七竪八宏壯畫規誨色江隩歁歞曠濟潦漿泡留愍碌碌無聞煤核妹丈魔女木闆書奇奧清健起送文書人山人海三弦煽誘神仙署十日之飲手勢語霜醉松庭托乘後車脫出文統無一不備香菜相逢恨晩香蘭素小檝夏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