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恍恍的意思、恍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恍恍的解釋

(1).矇眬不清貌。《老子》“是謂惚恍” 漢 河上公 注:“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見之也。”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向來恍恍不知道路,請人示津。”

(2).亦作“ 恍怳 ”。心神不定貌。 唐 王度 《古鏡記》:“ 勣 夢中許之。及曉,獨居思之,恍恍發悸,即時西首 秦 路。” 宋 洪邁 《夷堅丁志·淳安民》:“踰三年, 方君 為 鄂州 蒲圻 宰。白晝恍恍,於廳事對群吏震悸言曰:‘固知翁必來。’” 王闿運 《愁霖賦》:“倚高軒而恍怳,竟旦夕而忘言。”

(3).晃蕩。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五:“ 呂正惠公 端 使 高麗 ,遇風濤恍恍,摧檣折舵,舟人大恐,公恬然讀書,若在齋閣。”

(4).仿佛。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兩人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

威武貌。 明 劉基 《賣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臯比者,恍恍乎幹城之具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恍恍”是一個疊詞形式的形容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幾種解釋:

  1. 蒙眬不清
    形容視覺或意識模糊的狀态,如光線昏暗、思緒迷離。例如《老子》中“惚恍”被解釋為“若存若亡,不可見之也”。

  2. 心神不定
    表示内心不安、恍惚迷惘。如唐代王度《古鏡記》中“恍恍發悸”,描述因緊張而心神不甯的狀态。現代用法中,常與“恍惚”混用,指精神渙散(如“精神恍恍”)。

  3. 晃蕩或飄忽
    指物體搖晃或行蹤不定,如南朝《冥祥記》中“恍恍不知道路”,形容迷路時的迷茫感。

  4. 仿佛、近似
    用于比喻或虛寫,表達不确定的相似感。例如“恍恍如隔世”中的用法。


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恍恍的意思

恍恍(huǎng huǎng)是一個形容詞,表示模糊、迷糊、不清楚的狀态。它用來描繪人們内心或情緒上的一種不穩定、不明确的感覺,常常用于描述疑惑、困惑、迷茫等心理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恍恍的部首是心字旁,拼音為心(xīn)。它由8個筆畫組成。

來源

恍恍一詞在漢語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詩經·邶風·凫鹥》:“瓊瑢琮璆,言多傷憂。胡瞻彼恍恍,如有隱憇。”意為“美麗的珠玉之器,言辭傷悲痛苦。憂愁者擡頭向天,眼神呆滞,似乎有所顧忌。”這裡的恍恍形容了一個人心神不甯,思緒迷茫的狀态。

繁體

恍恍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驀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恍恍的寫法未有明确規定。但在古籍中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變體形式,例如「恍恍」的變體有「恍悔」、「恍忽」等。

例句

1. 他整天恍恍惚惚的,好像在想什麼重要的事情。

2. 在那模糊的遠方,有恍恍如夢的記憶。

組詞

相關詞彙:恍然大悟、恍然若失、恍若未聞、恍若隔世。

近義詞

迷茫、困惑、疑惑

反義詞

清晰、明了、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