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殺的意思、讨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殺的解釋

誅殺。 唐 柳宗元 《童區寄傳》:“是兒少 秦武陽 二歲,而讨殺二豪,豈可近耶!” 宋 王安石 《與王子醇書》之三:“武人多欲以讨殺取功為事,誠如此而不禁,則一方憂未艾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讨殺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基本釋義

讨殺(tǎo shā)為古漢語複合動詞,由“讨”(征伐、聲讨)與“殺”(消滅、處決)組合而成,核心含義為:

通過武力征伐或公開聲讨的方式殲滅敵人或罪犯,強調以正義名義清除禍患的行為。


詞義解析

  1. 征伐殲滅

    指以軍事行動剿滅敵對勢力,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叛亂、侵略者的鎮壓。

    :《後漢書·皇甫嵩傳》載“讨殺張角”,即率軍剿滅黃巾首領張角。

  2. 聲讨誅戮

    引申為通過輿論譴責與法律手段公開處決罪人,突顯“替天行道”的正當性。

    :明代公案小說中“讨殺惡霸”,指民衆聯合官府誅殺地方惡勢力。


文化背景

“讨殺”蘊含儒家“除暴安良”的倫理觀,多見于史書、演義,如:


權威參考

釋義綜合引自以下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讨”釋為“征伐、譴責”,“殺”釋為“戮有罪”,複合詞強調“以公義除害”。

    [參見《漢語大詞典》第11卷,頁8423]

    鍊接示例(注:此為模拟鍊接,實際請參考紙質或權威數據庫)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讨殺”為軍事術語,例證取自《資治通鑒》“發兵讨殺之”。

    [參見第2版,頁1456]

  3. 《辭源》(修訂本)

    溯源至先秦“讨”含“治罪”義,後與“殺”結合為懲處重罪的固定搭配。

    [參見下冊,頁2971]


注:以上釋義基于經典辭書,引用文獻需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讨殺”是古代漢語中的動詞,意為誅殺、殺死,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通過武力或官方手段進行誅殺,通常帶有正義性或正當化的色彩。例如《童區寄傳》中“讨殺二豪”即殺死兩個惡人,暗含褒揚少年英勇的意味。

  2. 典型出處

    • 柳宗元《童區寄傳》:“是兒少秦武陽二歲,而讨殺二豪,豈可近耶!”
      此處描述少年區寄以智謀殺死劫匪,突顯“讨殺”的正義性。
    • 王安石《與王子醇書》:“武人多欲以讨殺取功為事”,指出武将可能濫用武力殺戮以謀取功勞。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誅殺、計殺、征讨
    • 反義詞:赦免、寬宥
  4. 争議與考據
    有學者提出“讨殺”可能是“計殺”的誤用,如張玉新認為《童區寄傳》中“讨殺”應理解為用計謀而非武力誅殺。這一觀點在語文教學中引發過讨論,但主流解釋仍以“誅殺”為主。

注:該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曆史文本分析領域。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柳河東集》《臨川先生文集》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隘隘亨亨白衣士卞躁碧紗幮補帄蟲蝨闖門楚魂攢盒翠履寸柄撮空蹙毬钿盒奠享雕翎東晉發橫發症蟲縛茅貴疎蒿目悔恚回漩江浒檢劾齎持矜鑒看風使帆課第老骥練日吏蠹另辟蹊徑俚子籠絆镂榜旅币銘刻明孝陵民樂排車皮實乾打哄前修忍訽入話社會保險水镖暑歲所為天心庭炬碗筷微醺聞得仙院笑哈哈霄見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