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碗筷漢語 快速查詢。
碗筷是由"碗"和"筷"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特指飲食器具的組合系統。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碗"指口大底小、圓形盛食物的器皿,"筷"即夾取食物的細長用具。兩者組合構成中華飲食文化的基礎器物體系。
從詞源演變考察,"碗"本作"椀",最早見于《說文解字》,指木制食器,《齊民要術》記載南北朝時期已普遍使用陶碗。考古發現顯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碗距今約7000年,印證了碗作為中華飲食器具的悠久曆史。"筷"的稱謂始于明代,《菽園雜記》記載因江南船家諱"住"(與"箸"諧音)而改稱"快兒",後加竹字頭定型為"筷"。
在文化内涵層面,《禮記·曲禮》記載"飯黍毋以箸",說明周代已形成使用規範。《紅樓夢》第四十回描寫"烏銀洋錾自斟壺,什錦琺琅杯,金碗牙箸"印證了明清時期碗筷的階級象征意義。現代民俗學研究表明,碗筷在婚俗中象征"成雙成對",除夕擺放新碗筷預示添丁進口。
材質工藝方面,傳統碗器按《天工開物》記載有陶、瓷、木、漆等類别,景德鎮青花碗最具代表性。現代餐具标準GB 4806.1-2016規定食品接觸用陶瓷碗的鉛镉遷移限量。竹木筷制作遵循《GB/T 23103-2008 筷子》标準,要求含水率控制在8%-12%之間。
語言學角度,碗筷在方言中存在差異表達,《漢語方言大詞典》記錄吳語稱"碗盞",粵語"筷"讀作"faai3"。成語"衣食飯碗"比喻生計來源,"碗筷交響"則被《二十世紀漢語新詞語詞典》收錄為改革開放後描述餐飲業發展的新詞。
“碗筷”是中文中常見的詞彙,指代日常生活中用于飲食的兩種基本餐具組合:
碗
指盛放食物(如米飯、湯類)的容器,多為圓形敞口設計,材質包括陶瓷、塑料、不鏽鋼等。不同尺寸的碗可用于不同場景,例如小碗盛飯、大碗盛湯。
筷
即筷子,是東亞文化中用于夾取食物的細長工具,通常成對使用。傳統材質以竹木為主,現代也有金屬、樹脂等材質。使用時需配合手指協調操作。
文化意義
在中國傳統中,“碗筷”不僅是實用工具,也承載着家庭與飲食文化的象征。例如:
延伸用法
在口語中,“洗/收碗筷”可代指餐後清理工作,“添一副碗筷”則表示增加用餐人數。此外,現代餐飲業中“消毒碗筷”已成為衛生标準的重要環節。
并程博禍補足車币傳飱丁外艱憤積奮首佛心公呈骨革詭和邗城寒踬诃策化轉惠黠将順其美堅甲厲兵較對交善價銀箕賦籍籍緊綳綳噤戰酒盅紀限浚照闊迥拉枯離宮别舘裡湖鱗翅目李師師祿豢淪殄馬車毛布末着披星帶月潛壤青蠅點素睿聰三酳三災六難山裡紅聖顔識照收胔術藝輸役夙嫌僓僓問途我生霧湧雲蒸無諸缬暈希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