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縛茆 ”。謂蓋造簡陋的房屋。茅,謂茅屋。 明 宋濂 《寶蓋山實際禅居記》:“非有絶念之深功,不能超出死生而入常寂之場,子盍縛茅於重山密林而究明之乎?” 清 周亮工 《題與然大師畫冊前》:“自號曰 與然 ,岩栖谷汲,縛茆於人跡罕至地,顔曰 縣溪庵 。”
“縛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字面釋義
引證與用法
綜合釋義
“縛茅”亦作“縛茆”,屬于文言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核心含義是以簡單材料(茅草)搭建居所,常暗含清貧、隱居或返璞歸真的意境,多見于詩文或曆史文獻中。
擴展關聯
提示:如需具體古文例句或更詳細文獻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縛茅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有縛和茅兩個部分。
縛,是由缶部和蔔部組成的,缶是古代的容器,蔔是蔔筮的象形字,表示把東西放到容器中的意思。引申為用繩索等束縛,限制行動。
茅,是由艸部和矛部組成的,艸是植物的象形字,表示植物的莖葉,矛是矛戟的象形字,表示植物成片狀的形态。茅又表示一種植物,通常用來覆蓋房屋或作為草席的材料。
縛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傳說故事。相傳鄭國的君主文公被圍困在了一座茅屋中,解不開縛住他的繩索。他的忠臣們聽說後,冒着生命危險,紛紛前往救援。最終,救出了被繩縛的文公。為了紀念這件事情,人們用“縛茅”來表示相互幫助、攜手合作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縛茅的寫法為「縛茅」。
古時候,縛茅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考古學家在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發現了縛茅的不同寫法,如: 「縛旁茅」、「缶旁茅」等,這些是古代漢字形體在演變過程中的表現。
例句:他們縛茅合作,共同完成了這個項目。
組詞:縛手縛腳、茅屋、縛住、縛緊
近義詞:協力、共謀、合作、聯手
反義詞:分道揚镳、各走各路、孤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