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茅的意思、縛茅的詳細解釋
縛茅的解釋
亦作“ 縛茆 ”。謂蓋造簡陋的房屋。茅,謂茅屋。 明 宋濂 《寶蓋山實際禅居記》:“非有絶念之深功,不能超出死生而入常寂之場,子盍縛茅於重山密林而究明之乎?” 清 周亮工 《題與然大師畫冊前》:“自號曰 與然 ,岩栖谷汲,縛茆於人跡罕至地,顔曰 縣溪庵 。”
詞語分解
- 縛的解釋 縛 (縛) ù 捆綁:綁縛。手無縛雞之力。解縛。 拘束:束縛。作繭自縛。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茅的解釋 茅 á 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開花,後生葉,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莖可食,亦可入藥。葉可編蓑衣(亦稱“白茅”):茅草。茅廬。茅舍。名列前茅(喻名次列在前面)。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縛茅"是一個古雅且富有文化意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面、曆史典故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
字面釋義:捆紮茅草
- "縛"意為捆綁、紮束,"茅"指茅草(禾本科白茅屬植物,古代常見建材)。故"縛茅"最基礎的含義即指用繩索等将茅草捆紮固定的行為。
- 此義項常見于描述古代簡陋的營建方式,如搭建茅屋(茅棚、茅舍)時,需将茅草成束捆紮後覆蓋在屋頂框架上以遮風擋雨。例如《詩經·豳風·七月》中"晝爾于茅,宵爾索綯"雖未直接用"縛茅",但描繪了白天采茅草、晚上搓繩子(為捆紮做準備)的情景,體現了早期茅屋建造的環節。
-
曆史典故與引申義:鄭思肖的"縛茅作筆"
- "縛茅"一詞的文化深度主要源于南宋遺民鄭思肖(字所南)的著名典故。宋亡後,鄭思肖堅守氣節,拒絕仕元。他坐卧必向南(以示不忘故國),并棄用毛筆,改用将茅草末端捆紮成束制成的簡易筆書寫,以此表達其"不踐元土、不臣元君"的忠貞與孤高。
- 此典故賦予了"縛茅"深遠的象征意義:
- 氣節與忠誠的象征:代表在逆境中堅守信念、不屈服于外族統治的高尚情操。
- 清貧與隱逸的體現:使用簡陋的自制工具(茅筆),反映了遺民生活的清苦與遠離世俗的姿态。
- 文化堅守的隱喻:即使條件艱苦,仍堅持用最原始的方式書寫(傳承文化),彰顯精神力量。
- 這一典故被廣泛記載于史書及文人筆記中,成為"縛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如《宋史翼·遺民傳》及清代顧炎武《井中心史歌》等文獻均提及或頌揚此事迹。
-
現代用法與延伸
- 在現代漢語中,"縛茅"一詞已非常用詞彙,多出現在文學創作、曆史研究或藝術評論中,用以:
- 直接指代捆紮茅草的具體勞作(較少見)。
- 更主要的是引用鄭思肖典故,借以贊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清高自守的文人風骨,或表達在困境中堅持文化傳承的精神。
- 有時也用于形容極其簡陋的書寫工具或條件。
總結釋義:
"縛茅"本義指捆紮茅草(常用于建造茅屋),其文化内涵因南宋鄭思肖"縛茅作筆"的典故而升華,成為象征忠貞氣節、清貧守志及文化堅守的獨特意象。該詞在現代語境中主要用于文學性、曆史性或象征性的表達。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權威語文工具書,收錄詞彙釋義及用例)
- 《辭源》 (側重古漢語語詞溯源及文史典故的權威辭書)
- 《宋史翼》 (清代補撰的宋史傳記資料,記載遺民事迹)
- 曆代文人筆記與詩文集 (如顧炎武作品,傳承并詠頌相關典故)
網絡擴展解釋
“縛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
字面釋義
- 「縛」:指捆綁、束縛,如“作繭自縛”中的用法。
- 「茅」:指茅草,常用于建造簡陋房屋的材料,如“茅屋”。
- 組合義:字面可理解為“用茅草捆綁搭建”,引申為蓋造簡陋的茅屋。
-
引證與用法
- 該詞在古文中多用于描述隱士或修行者遠離塵嚣、簡居山林的生活。例如:
- 明代宋濂《寶蓋山實際禅居記》提到:“子盍縛茅於重山密林而究明之乎?”(意為:何不在深山密林中搭建茅屋潛心修行?)
- 清代周亮工《題與然大師畫冊前》記載:“縛茆於人跡罕至地”(在偏僻之地搭建茅屋)。
-
綜合釋義
“縛茅”亦作“縛茆”,屬于文言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核心含義是以簡單材料(茅草)搭建居所,常暗含清貧、隱居或返璞歸真的意境,多見于詩文或曆史文獻中。
-
擴展關聯
- 近義詞:結廬、築舍。
- 文化背景:與古代隱逸文化相關,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田園生活意象。
提示:如需具體古文例句或更詳細文獻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挨藍八寸三分帽子話犇競摽辟罼弋才明齒垽雠扳舛駁錯緒當軸處中頂趟兒梵釋發語辭幹儛光解官滿匦使鶴寝花帳儉正角發稽頓競躁勁刷記說酒竈輯校科歲空埳良裘巒峤謬沴木格幕席牛頓破敗五鬼撲複腔闆千秋令節前去輕過清聖芹曝窮極思變豈止卻敵冠軟兀剌士禮石柱衰憊舒安說親司長袒臂揮拳獺繖同志哥萎敗濊貉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