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對南方某些少數民族的稱呼。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二:“ 交州 夷名曰俚子。俚子弓長數尺。”
“俚子”是古代對南方部分少數民族的稱呼,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俚子”一詞最早見于晉代文獻,如張華《博物志》卷二記載:“交州夷名曰俚子。俚子弓長數尺。”。其中“交州”為漢代至唐代的行政區域,大緻涵蓋今越南北部及中國兩廣部分地區。
曆史背景
語言與用法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份文獻及詞典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博物志》等古籍原文。
“俚子”是一個漢字詞組,由“俚”和“子”組成。
“俚”字的部首是“人”,它包含了6個筆畫。而“子”字的部首是“子”,它有3個筆畫。
“俚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在古文中,“俚”意為“粗俗、庸俗”,而“子”則表示“人”。因此,“俚子”一詞表示的是粗俗的人。
“俚子”的繁體寫法為「俚仔」。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沒有明确的“俚子”這一詞語的寫法。因為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字形和用法都有所改變。
1. 他的行為舉止太俚子了,完全失去了風度。
2. 對于精緻的禮儀,他一點兒也不懂,真是個俚子。
俚語、俚俗、俚言、俚笑
粗鄙、庸俗、粗俗、輕浮
文雅、高雅、莊重、紳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