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死灰。物質完全燃燒後留剩的灰燼。《三國志·魏志·劉廙傳》:“揚湯止沸,使不燋爛,起煙於寒灰之上,生華於已枯之木。” 金 元好問 《甲午除夜》詩:“暗中人事忽推遷,坐守寒灰望復燃。” 柯靈 《<阿英散文選>序》:“這笑容使我想到一盆雪白的寒灰,煨着暈紅的燼餘的炭火,用它最後的生命在向人輸溫送暖。”
(2).比喻不生欲望之心或對人生已無任何追求的心情。 五代 齊己 《答無願上人書》詩:“ 鄭生 驅蹇 峴山 迴,傳得 安公 好信來。千裡阻修俱老骨,八行重疊慰寒灰。” 宋 陸遊 《餘年四十六入峽忽複二十三年感懷賦長句》:“已把癡頑敵憂患,不勞團扇念寒灰。” 明 唐順之 《與尚仰山巡按書》:“況今縗絰纔終,哀魂未返,兼之年過五十,老丑盡見,寒灰槁木,久甘不齒於人羣;束帶整冠,豈宜再塵於仕路。”
(3).指屍體或棺椁年久朽爛化成的泥土。 唐 李白 《古風》之三:“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清 陳夢雷 《西郊雜詠》之八:“昔時 閩 越 王,宮闕列高臺。今日重泉下,玉槨化寒灰。”
(4).謙辭。謂己無用。 唐中宗 陸景初 等《十月誕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體聯句》:“帝歌難續仰昭回,微臣捧日變寒灰。” 唐 楊汝士 《和段相公夏登張儀樓》:“遠山标宿雪,末席本寒灰。陪賞今為忝,臨歡敢訴杯。”
(5).指葭灰。古人燒葦膜成灰。分置十二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節候。某一節候至,相應律管中的葭灰即自行飛出。 唐 元稹 《春六十韻》:“節應寒灰下,春生返照中。未能消積雪,已漸少回風。”
“寒灰”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層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含義
指物質完全燃燒後的灰燼,即“死灰”。例如《三國志·魏志·劉廙傳》中的“起煙於寒灰之上”,即用灰燼的物理狀态形容事物殘留。
比喻義
其他含義
謙辭用法
古代文人常以“寒灰”自喻無用之身,如唐順之《與尚仰山巡按書》中以“寒灰槁木”表達退隱之志。
注意:不同文獻對“寒灰”的側重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涉及詩詞賞析,建議參考權威注釋或原文背景。
《寒灰》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冬天的景色。它的意思是寒冷的灰色。
《寒灰》由部首⼩⺍和部首⽊組成,總共有11畫。
《寒灰》在古代文學中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在描述冬天的景色時。這個詞語能夠生動地表達出寒冷的感覺。
《寒灰》的繁體字為「寒灰」。
在古代,「寒灰」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部分字形可能有所差異,如「寒」的右邊會寫成「冓」,「灰」的上部會寫成「炜」。
1. 冬天的天空陰沉沉的,一切都被覆蓋在一層厚厚的寒灰之下。
2. 漫天飛舞的雪花将整個城市覆蓋成一片銀白色的寒灰。
近義詞:
1. 冬寒:寒冷的冬天
2. 憔悴:被寒冷折磨得疲憊不堪
反義詞:
1. 暖和:溫暖舒適的
2. 燦爛:光芒四射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