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液的意思、五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液的解釋

[five kinds of secretions] 出《素問·宣明五氣篇》。汗、涕、淚、涎、唾等五種分泌液的合稱

詳細解釋

指汗、淚、涕、涎、唾。《素問·宣明五氣論》:“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十:“望梅生津,食芥堕淚,此五液之自外至也;慕而垂涎,愧而汗發,此五液之自内至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液是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指人體五髒化生的五種體液,與髒腑功能、生理活動密切相關。根據《黃帝内經》等典籍記載,五液具體包括:

  1. 汗為心液

    汗液由心陽蒸化津液而成,《素問·宣明五氣》提到“五髒化液,心為汗”。過度出汗易耗傷心氣,反之,心氣不足可導緻自汗或盜汗。

  2. 涕為肺液

    涕由肺陰滋養鼻竅産生,《靈樞·九針論》載“肺主涕”。肺氣失調時,可能出現流涕異常,如肺熱則涕黃稠,肺寒則涕清稀。

  3. 淚為肝液

    肝開竅于目,淚液由肝血與津液共同化生。《素問·宣明五氣》指出“肝為淚”,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可導緻目幹或迎風流淚。

  4. 涎為脾液

    涎為脾陰上溢于口所生,《醫學入門》稱“脾為涎”。脾虛失攝時,可見口涎自流;脾熱則涎少而口燥。

  5. 唾為腎液

    腎精上承于舌下化為唾液,《醫宗金鑒》雲“腎為唾”。腎精充足則唾液潤澤,腎虛則常伴口幹或唾多清冷。

五液理論體現了中醫“五髒一體”的整體觀,通過體液狀态可推斷髒腑健康,指導臨床診斷與調養。

網絡擴展解釋

“五液”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涉及人體五種分泌液與五髒的對應關系。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五液最早出自《素問·宣明五氣篇》,指汗、涕、淚、涎、唾五種分泌液的合稱。在《黃帝内經》中有兩種解釋:

  1. 五髒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素問·宣明五氣》);
  2. 水谷化生五液:根據環境或情緒變化,津液可轉化為汗、溺(尿液)、泣(淚)、唾、水(《靈樞·五癃津液别》)。

二、五髒與五液的對應關系

五髒 對應五液 功能與病理表現
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過度出汗易耗傷心血,導緻心悸;心氣虛則自汗,心陰虛則盜汗。
涕潤澤鼻竅。肺寒則流清涕,肺熱則涕黃稠。
淚濡養雙目。肝血不足則眼幹澀,肝經風熱則迎風流淚。
涎助消化。脾虛不攝則流涎,脾熱則口幹涎少。
唾滋養腎精。腎虛則唾液分泌異常,如口幹或頻吐清唾。

三、臨床意義

五液異常可反映髒腑病變:

四、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如《靈樞》)将五液擴展為汗、溺、泣、唾、水,但主流觀點仍以五髒對應五液為核心。需注意,中醫診斷需結合整體辨證,不可僅憑單一症狀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病理機制,可參考《黃帝内經》原文或中醫基礎理論教材。

别人正在浏覽...

包袱邊憂比方唱驺抄造稱時出門應轍榱提錯折大後年蠹落鵝鴨之争豐熾封題諷喻伏死關鎖孤嗣還恥華裡換巢鸾鳳呼哈會次揮袂極樂土矜勇口音籃球零鈴龍虎窯龍蕊簪面向迷逆捏舌頭甯遫淠淠千衲且住栖迹窮弱染惹壬夫商稅山影少卿詩謎施施霜翼司敗所染投傳駝蹄鷄荼炭罔屈晚飔洿池吳王脍餘纖健小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