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液的意思、五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液的解釋

[five kinds of secretions] 出《素問·宣明五氣篇》。汗、涕、淚、涎、唾等五種分泌液的合稱

詳細解釋

指汗、淚、涕、涎、唾。《素問·宣明五氣論》:“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十:“望梅生津,食芥堕淚,此五液之自外至也;慕而垂涎,愧而汗發,此五液之自内至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五液”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涉及人體五種分泌液與五髒的對應關系。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五液最早出自《素問·宣明五氣篇》,指汗、涕、淚、涎、唾五種分泌液的合稱。在《黃帝内經》中有兩種解釋:

  1. 五髒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素問·宣明五氣》);
  2. 水谷化生五液:根據環境或情緒變化,津液可轉化為汗、溺(尿液)、泣(淚)、唾、水(《靈樞·五癃津液别》)。

二、五髒與五液的對應關系

五髒 對應五液 功能與病理表現
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過度出汗易耗傷心血,導緻心悸;心氣虛則自汗,心陰虛則盜汗。
涕潤澤鼻竅。肺寒則流清涕,肺熱則涕黃稠。
淚濡養雙目。肝血不足則眼幹澀,肝經風熱則迎風流淚。
涎助消化。脾虛不攝則流涎,脾熱則口幹涎少。
唾滋養腎精。腎虛則唾液分泌異常,如口幹或頻吐清唾。

三、臨床意義

五液異常可反映髒腑病變:

四、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如《靈樞》)将五液擴展為汗、溺、泣、唾、水,但主流觀點仍以五髒對應五液為核心。需注意,中醫診斷需結合整體辨證,不可僅憑單一症狀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病理機制,可參考《黃帝内經》原文或中醫基礎理論教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液》的意思

《五液》是指水、油、醬、醋、鹽五種液體或調味品。這個詞源于中國飲食文化,常用來形容菜肴的調味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五液》的偏旁部首是水(氵)和油(氺)。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五液》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人民作菜精》一書中,用來描述菜肴調味的五種液體。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五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五液」的寫法較為簡單,類似于現代的草書風格。這些漢字的形狀并不規整,書寫上更注重筆畫的速度和連貫性。

例句

1. 這道菜加了五液,味道更加豐富多樣。

2. 他在烹饪中善于運用五液,使菜品更具口感。

組詞

五味、液體、油液、醬液、醋液、鹽液

近義詞

調味品、調料、醬油、食用油、醋、鹽

反義詞

無液、無味、無調味品、無油、無醬、無醋、無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