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壘城的意思、壘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壘城的解釋

在大城附近的堡寨。《梁書·武帝紀上》:“ 高祖 發 襄陽 。留弟 偉 守 襄陽 城,總州府事,弟 憺 守壘城。”《資治通鑒·齊和帝中興元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雲:“壘城者,築壘附近大城,猶今堡寨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壘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ěi chéng,其核心含義為古代大城附近用于防禦的附屬堡寨。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1. 軍事防禦功能
    指在主要城池周邊修築的堡壘或寨堡,主要用于增強主城的防禦能力,類似于現代軍事中的“衛星城”或“要塞”。例如,《梁書·武帝紀》提到“弟憺守壘城”,即指此類結構。

  2. 曆史實例

    • 南宋抗金名将王惟忠曾“壘石為城”,在山上建造石壘城、石雞亭等,作為抗金戰場遺迹。
    • 西域都護府的治所“烏壘城”(今新疆輪台縣附近)也是此類防禦工事的代表。

文獻依據


與其他詞彙的區分


“壘城”是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曆史文獻和遺迹可追溯其實際應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梁書》《資治通鑒》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拆分部首和筆畫

《壘城》這個詞由“土”(土字旁)和“阝”(邑字底部)兩個部首組成。

“土”部意為土地,表示與地面或土地有關;“阝”部意為城市,表示與城市或城牆有關。

根據部首的組合,可知“壘城”的含義與土地和城市有關。

“壘城”的總筆畫數為13畫。

來源和繁體字

“壘城”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并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衍生而來。

繁體字形為“壘城”,其中的“壘”是指用土塊、石塊等築成的防禦工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

“壘城”的古漢字寫法為「壘城」,其中的「壘」表示土堆或土牆,「城」表示城市或城牆。

例句

1. 城市的周邊建起了一座高大的壘城,用以加強防禦。

2. 在古代,人們常用壘城作為保護自己免受敵人襲擊的工事。

組詞

1. 壘土:用土塊或石塊築成的堆起來的一道防禦障礙。

2. 城壘:城市周圍的高牆或防禦工事。

3. 疊壘:将多層的土塊或石塊疊放起來,形成防禦工事或建築物。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城牆、堡壘、城池。

反義詞:開放、空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