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铍針。《三國志·魏志·華佗傳》“以至於死”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佗别傳》:“ 佗 令弟子數人以鈹刀決脈。”參見“ 鈹鍼 ”。
(2).兩邊有刃的刀。 清 錢謙益 《隨州知州贈太僕少卿徐君墓志銘》:“賊拽之不得,鈹刀交下,陷胸斷股而死。”
“铍刀”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用途
铍刀是古代中醫外科使用的一種針具,又稱“铍針”,主要用于刺破癰疽、排除膿血。其形制特殊,下端呈劍形,兩面有刃,類似短劍。
文獻記載
形制與功能
铍刀也被描述為一種雙刃刀或長矛類兵器,可用于戰鬥。例如《左傳·昭公二十七年》記載:“抽劍刺王,铍交于胸。”。
曆史案例
《三國志·魏志·華佗傳》注引《佗别傳》提到華佗曾用铍刀進行外科手術:“佗令弟子數人以鈹刀決脈。”。
以上解釋綜合了中醫典籍與曆史文獻的記載,體現了該詞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含義。
《铍刀》是一個成語,意為官員用刀進行嚴厲的懲罰,也可形容非常嚴厲的批評或處罰。
《铍刀》的部首是金字旁,拼音為jin,總筆畫數為30畫。
《铍刀》一詞最早出自《後漢書·王充傳》,主要形容官員對民衆進行嚴格的刑罰。
《铍刀》的繁體字為「鈚刀」。
在古時候,「铍」字的寫法稍有不同,舊體字是由「金」和「卑」兩個部分構成。
1. 當時的官員面對貪污官員,毫不猶豫地《铍刀》。
2. 這位教授一向對學生要求嚴格,經常給出口頭《铍刀》。
3. 這個公司的管理層對失職員工一律采取嚴厲《铍刀》政策。
1. 組詞:铍劍(指官員懲罰之刀劍)。
2. 近義詞:嚴刑(形容嚴厲的刑罰)。
3. 反義詞:寬容(形容寬大、寬恕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