屝屦的意思、屝屦的詳細解釋
屝屦的解釋
草鞋。常泛指行旅用品。《左傳·僖公四年》:“若出於 陳 鄭 之間,共其資糧屝屨,其可也。” 杜預 注:“屝,草屨。” 唐 獨孤及 《谏表》:“以其糧儲屝屨之資,充疲人貢賦。”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四:“自軍興以來,資糧屝屨,不能不取給於捐輸。”
詞語分解
- 屝的解釋 屝 è 古人稱用草、麻、皮革做的鞋。 筆畫數:; 部首:屍; 筆順編號:
- 屦的解釋 屦 (屨) ù 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種鞋:屦賤踴貴(鞋價低賤而假肢卻很貴,形容 * ,統治者慘無人道,濫施酷刑)。 踐踏。 古同“屢”,接連着。 筆畫數:; 部首:屍;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屝屦”是由“屝”(fèi)和“屦”(jù)兩個詞組成的複合詞,均指古代的鞋子,但材質和用途有所不同:
-
屝(fèi)
指用草、麻等粗糙材料編織的鞋,多為貧苦百姓或勞動者所穿。例如《左傳》中“屝屦”常與簡樸生活相關,體現社會底層人民的穿着特點。
-
屦(jù)
古代用麻、葛制成的單層底鞋,屬于較常見的鞋類。根據《說文解字》,其本義為“履也”,後引申為踐踏、頻繁等含義(如“屦賤踴貴”反映古代刑罰的殘酷)。
合稱意義
“屝屦”多泛指粗劣的鞋子,或借代清貧的生活狀态。例如《左傳·僖公四年》中“共其資糧屝屦”,指為軍隊提供糧草和草鞋等物資。
補充說明
兩字均從“屍”部(與足部相關),體現了漢字形旁表義的特點。若需更深入考證,建議參考《說文解字》《左傳》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屝屦是古代漢字,意為草鞋或簡易鞋子。該字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艸(表示與植物相關的事物),右邊是履(表示與鞋子相關的事物)。屝屦的筆畫數為9畫。該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服飾制作中,人們為了避免穿着奢華的鞋子,常常選擇用草編織或簡易的方式制作鞋子來穿着,因此有了這個字的誕生。
在繁體字中,屝屦的字形保持不變。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但在屝屦這個字中,其基本的字形沒有發生顯著的改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屝屦的例句:
1. 他穿着屝屦走到田間勞作。
2. 她送我一雙精心制作的屝屦。
3. 在古代,屝屦是人們常用的鞋子。
屝屦的組詞比較有限,由于其意思比較具體,一般不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
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可以與屝屦對應,因為其特指一種用草編織或簡易方式制作的鞋子。
反義詞可以是奢華鞋或精美鞋,因為屝屦是指簡易的草鞋,而奢華鞋或精美鞋則指制作精良、裝飾華麗的鞋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