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種酷刑,即炮烙之刑。《文選·陸倕<石阙銘>》:“刑酷然炭,暴踰膏柱。” 李善 注引《六韬》:“ 紂 患刑輕,乃更為銅柱,以膏塗之,加於然炭之上,使有罪者緣焉。滑跌堕火中, 紂 與 妲己 笑以為樂,名曰炮烙之刑。”
膏柱(拼音:gāo zhù,注音:ㄍㄠ ㄓㄨˋ)是古代一種殘酷刑罰,即“炮烙之刑”。其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解釋
指商纣王時期發明的酷刑:将銅柱表面塗抹油脂後架在炭火上,逼迫受刑者在高溫滑膩的銅柱上行走,最終墜入火中燒死。此刑因《六韬》記載而廣為人知,纣王與妲己曾以此取樂。
二、曆史文獻佐證
三、字詞解析
注:因資料來源多為網絡辭書,建議結合《史記》《六韬》等古籍進一步考據。
《膏柱》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在某個領域内的支持、扶持或依靠。在文學作品中,它也常用來比喻支撐和維持某個事物的人或物。
《膏柱》的部首是“肉”,拆分後的部首和拼音分别是:“⺼”、“mu”。
《膏柱》的總筆畫數是21畫,其中“⺼”部為6畫,而“mu”部為15畫。
《膏柱》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發蒙》中,“膏柱于夜革之。”表示用膏潤養沉默、教育未開化的人。
《膏柱》的繁體字是「膏柱」,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膏柱的變體有多種,但大緻可以分為兩種寫法:
1. 他是我們家庭的膏柱,全家人都依靠他。
2. 這座橋是城市交通的膏柱,一旦它倒塌,交通将受到嚴重影響。
1. 膏柱作為名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複合詞,例如:靠膏柱、家庭膏柱。
2. 作為動詞,可以與動詞組成短語,例如:依膏柱。
1. 支柱
2. 主心骨
1. 浮誇
2. 無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