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雌蜺。 漢 東方朔 《七谏·自悲》:“借浮雲以送予兮,載雌霓而為旌。” 宋 柳永 《竹馬子》詞:“對雌霓掛雨,雄風拂檻,微收煩暑。” 清 許光治 《紅繡鞋·雨後》曲:“雄雷天鼓歇,雌霓帝弓彎。”參見“ 雌蜺 ”。
(2). 宋 王楙 《野客叢書·雌霓》:“ 沉約 製《郊居賦》,其間曰:‘駕雌霓之連蜷,泛大江之悠永。’出示 王筠 。 筠 讀雌霓為雌鶂。 約 喜謂曰:‘霓字惟恐人讀作平聲。’ 司馬溫公 謂非霓字不可讀為平聲也,蓋 約 賦協側聲故爾。”後因以“雌霓”為創作時精研聲律之典。 清 姚鼐 《懷故編修程魚門》詩:“承吟雌霓知聲病,荷定雞人潤小文。”參見“ 雌霓之誦 ”。
“雌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文學、聲律及自然現象等角度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解析:
形容女子美麗
“雌霓”由“雌”(雌性)和“霓”(彩虹)組成,字面可理解為“雌性彩虹”。成語中常比喻女子容貌絢麗動人,如彩虹般耀眼。
自然現象中的“副虹”
“霓”在氣象學中指彩虹的第二道(外層),即副虹,顔色較淡且排列順序與主虹相反(外紫内紅)。古人将主虹稱為“雄虹”,副虹則為“雌霓”。
聲律考究的典故
宋代沈約在《郊居賦》中寫下“駕雌霓之連蜷”,特意将“霓”讀作仄聲(nì),以符合賦體聲律要求。這一用法成為後世文人創作時注重音韻的典範。
詩詞中的意象
古代文人常以“雌霓”描繪自然景象,如柳永《竹馬子》中“對雌霓挂雨”,借副虹與雨幕交織的景象渲染意境。
現代漢語中,“雌霓”作為成語多用于形容女性之美(參考),而古代文獻中更側重其自然現象或聲律功能(參考、3、4)。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混淆。
注:如需查閱原始文獻案例(如東方朔、柳永等作品原文),可參考、3、4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