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本色的意思、本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本色的解釋

(1) [natural color]∶物品沒有經過染色的原來的顔色。古以青、黃、赤、白、黑等五色為正色,也稱本色

(2) běnsè

(4) [prototype]∶本來面貌

書生本色

詳細解釋

(1).本來的顔色。《晉書·天文志中》:“凡五星有色,大小不同,各依其行而順時應節……不失本色而應其四時者,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通變》:“夫青生於藍,絳生于蒨,雖踰本色,不能復化。” 清 李漁 《閑情偶寄·種植·木本》:“緑者葉之本色。”

(2).本行,本業。《唐律·名例》:“犯徒者準無兼丁例,加杖還依本色。” 長孫無忌 疏議:“還依本色者,工樂還掌本業……給使散使,各送本所。” 宋 陳師道 《後山詩話》:“ 退之 以文為詩, 子瞻 以詩為詞,如教坊 雷大使 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惟 秦七 、 黃九 爾。”

(3).本來面目。 清 黃宗羲 《胡子藏院本序》:“詩降而為詞,詞降而為曲,非曲易於詞,詞易於詩也,其間各有本色,假借不得。”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三篇:“至于性行,乃亦君子,例如 西湖 之遊,雖全無會心,頗殺風景,而茫茫然大嚼而歸,迂儒之本色固在。”

(4).謂質樸自然,不加矯飾。 郭沫若 《殘春》四:“他說他喜歡 S姑娘 ,說她本色。”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下二三:“要演鄉村裡的泥腳杆子,我看還是我們演的本色些。”

(5).自 唐 末至 明 清 原定征收的實物田賦稱本色;如改征其他實物或貨币,稱折色。 唐 元稹 《當州兩稅地》:“臣今便於當州近城縣納粟,官為變碾,取本色腳錢。”《宋史·食貨志上二》:“ 紹興 十六年詔旨:絹三分折錢,七分本色;紬八分折錢,二分本色。”《明史·食貨志五》:“所收稅課,有本色,有折色。”《清史稿·穆宗紀一》:“ 江蘇 等省新漕徵收本色解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本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一、本義:物品的原始顔色

指物品未經染色或加工前的自然顔色,尤其用于描述織物。例如,古時以青、黃、赤、白、黑五色為“正色”,即本色。這一含義在《晉書》《文心雕龍》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如“綠者葉之本色”(清·李漁《閑情偶寄》)。

二、引申義:人或事物的本來面貌

  1. 人的特質:指個體或群體固有的品質或天性。例如“書生本色”形容讀書人的質樸純真,“英雄本色”強調人在危難中展現的真實品格。
  2. 藝術領域:如“本色演員”指演員基于自身特質塑造角色,而非刻意改變形象。

三、文學批評術語

明代“唐宋派”提出“直寫胸臆”的創作主張,認為詩文應如“開口見喉嚨”般真實自然,不加雕琢,稱為“本色”。例如唐順之強調“瑜瑕俱不容掩”的創作态度。



“本色”既指物理顔色(如未染色的布匹),也用于抽象表達(如人的本真狀态),還在文學中特指質樸自然的創作風格。其核心内涵均圍繞“未經修飾的真實性”展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本色 本色,意為事物本來的顔色、本來的樣子或者本來的特性。是一個形容詞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本色的部首是本字的本,筆畫數為5畫。 來源 本色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廣韻》中,意為事物的本來顔色。後來逐漸引申為事物的本質和特性。 繁體 本色的繁體字為「本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本色」的寫法稍有不同,通常是「本㑞」或者「本㑙」。 例句 1. 他是一個非常忠誠和正直的人,一直保持着他本色的性格。 2. 這部電影真實地展現了城市黑暗的本色。 組詞 本色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本色演出、本色表演、真本色等。 近義詞 近義詞可以是本質、本性、真實等。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是虛僞、僞裝、改變本色等。 以上就是關于「本色」這個詞的基本解釋和相關内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