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授之官職以使其才。《漢書·董仲舒傳》:“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於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顔師古 注:“授之以官,以使其材也。”
“官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授予官職以發揮人才才能,即通過任命官職的方式任用賢能之士。其核心意義在于選拔有才能的人擔任職務,使其能力得以施展。
《漢書·董仲舒傳》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原文為:“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于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顔師古注:“授之以官,以使其材也。”
意為:各地官員若盡心選拔賢才,則天下有才之士皆可被授予官職,發揮才能。
結構解析
更多信息可查閱《漢書》原文或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等權威來源。
《官使》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含義指的是官員派遣的使者。
《官使》的部首分别是「宀」和「人」,它們分别代表着官員和人類。它的總筆畫數為8劃。
《官使》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用來描述官員派遣的使者。在古代,官員常常需要派遣使者代表自己去處理政務或傳遞命令。
《官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官使」。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官使」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改變。
1. 官使奉命前往邊境,處理邊界糾紛。
2. 王朝派遣了一位重要的官使去外國與其國王進行外交談判。
官府、使者、使命、使館、官方。
使臣、使節、使徒。
敵使、私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