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differently;apathetically]∶冷淡地對待,不關心
漠然置之
(2) [quiet]∶寂靜
寂然無聲,漠然不動
(3) [dim]∶茫然
神情有些漠然
(1).清虛淡泊貌。《莊子·天道》:“ 老子 漠然不應。” 成玄英 疏:“漠然虛淡,何足介懷。”《淮南子·原道訓》:“是故聖人内脩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
(2).寂靜貌。《淮南子·修務訓》:“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 晉 夏侯湛 《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沉默,使吾子栖遲窮巷。”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七:“然而他們下等社會靜止的生活卻依舊漠然不動,即使稍受同化,卻又是 俄國 式鄉下人的污糟生活。”
(3).冷淡,不關心。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學者亦漠然自以禮樂行政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當知也。” 清 劉大櫆 《乞同裡捐輸以待周急引》:“夫同居同遊,朝夕比近,而災福歡戚,漠然不關於心,其在疏遠者,尚何望乎?” ********* 《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日》:“見了十三齡童的赤血在地下踩成泥漿子,反而漠然無動于中,這是不是不近人情?”
(4).茫然,無所知覺貌。《西遊記》第六一回:“那獃子漠然不知,土地亦不能曉,一個個東張西覷,隻在 積雷山 前後亂找。”《清史稿·諸王傳七論》:“迨時移勢易,天方降割,乃以肺腑之親,寄腹心之重,漠然不知陰雨之已至,一發而不可復收。”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惟常言是解,于奧義也漠然。”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十二章:“他點點頭,神情有些漠然,仿佛他的思想還沒有從什麼地方收回來似的。”
(5).廣無涯際貌。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十:“漠然天造與時新,根著浮流一氣均。”
“漠然”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ò rán,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指态度冷淡、不關心或不在意的樣子,也可形容寂靜、茫然的狀态。例如:
多用于描述人對事物缺乏情感投入的狀态,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用法(如《莊子》《淮南子》),可參考、9的詳細引證。
漠然(mò rán)是一個形容詞,意指漠不關心、冷漠無情的态度或心情。
漠字由水部和百合部組成,拆分部首為氵(三點水)和白(白色),總計12畫。
漠字的現代字形來源于小篆,小篆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書寫形式。在繁體字中,漠字的字形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漠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其字形中間的“百”字部分是由兩個分開的“丷”字組成,上部為“白”字部分。
1. 他對别人的困境漠然置之。
2. 她聽到壞消息時,臉上露出了一種漠然的表情。
漠不關心、漠視、漠然置之度外
冷漠、無動于衷、淡漠
關切、熱情、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