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剌剌”。亦作“疎辣辣”。亦作“疎喇喇”。1.象聲詞。 元 關漢卿 《調風月》第二折:“把襖子疎剌剌鬆開上拆,将手帕撇漾在田地。”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疏剌剌林梢落葉風,昏慘慘雲際穿窗月。” 明 高明 《琵琶記·牛氏規奴》:“我早晨裡隻聽疎辣辣寒風吹散了一簾柳絮。” 明 李開先 《寶劍記·沽美酒》:“忽然間昏慘慘雲迷霧罩,疎喇喇風吹葉落。”
(2).猶言稀拉拉;空蕩蕩。 元 貫雲石 《粉蝶兒·西湖遊賞》套曲:“密匝匝那一窩,疎剌剌這幾夥。” 明 馮惟敏 《集賢賓·秋思》套曲:“疎剌剌帳羅,虛空空被窩,凄涼涼長夜捱不過。”
“疏剌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作品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表示風吹、葉落等自然聲響,常見于元明戲曲。例如:
多用于描繪場景的冷清、零落,例如:
該詞存在“疎剌剌”“疎辣辣”“疎喇喇”等異體寫法,均讀作“shū là là”。其使用場景多見于古典文學,現代漢語中已較少出現。
《疏剌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物體或事物表面松散、不緊湊、不牢固。它形容某種東西沒有緊密聯繫或結實的特點。
《疏剌剌》的部首是疒(疔病部),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5畫。
《疏剌剌》是中國漢字,來源于古代漢文化。繁體字形為「疏剌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疏剌剌」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上,漢字的形态和基本含義沿用至今。
1. 冬天的風吹過,樹上的葉子疏剌剌地搖晃着。
2. 她的發髻綁得不牢固,看起來很疏剌剌。
1. 疏漏(形容事物中出現的不完全、不準确、遺漏的地方)。
2. 疏忽(形容人對事物不用心、不仔細,疏視情況)。
3. 疏遠(形容人與人之間關系漸漸不親近、不密切)。
1. 疏松(形容物體結構松散、不緊密)。
2. 松散(形容物質部分間隔比較大,不緊密結合)。
1. 緊密(形容物體結構緊湊、結實)。
2. 細密(形容物體纖細,密集排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