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小鮮的意思、烹小鮮的詳細解釋
烹小鮮的解釋
《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 河上公 注:“鮮,魚。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治國煩則下亂。”後比喻治國便民之道。 唐 高適 《過盧明府有贈》詩:“何幸逢大道,願言烹小鮮。”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烹小鮮之訛》:“ 老子 言治大國若烹小鮮,言烹小魚者不事割鱗剖腹,意在簡便耳。”
詞語分解
- 烹的解釋 烹 ē 煮:烹調(俹 )(烹炒調制)。烹饪。烹茶。 一種做菜的方法,先用熱油略炒之後,再加入液體調味品,迅速攪拌,隨即盛出:烹對蝦。 筆畫數:; 部首:灬; 筆順編號:
- 小鮮的解釋 小魚。《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 河上公 注:“鮮,魚也。” 宋 陸遊 《夜歸》詩:“寒齏煮餅坐茅店,小鮮供饌尋魚罾。”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楚遊日記》:“下有小鮮曰竹魚,極腴。”
網絡擴展解釋
“烹小鮮”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注解和語境綜合理解:
1.本義與出處
- 字面解釋:字面意為“烹煮小魚”。河上公注《老子》時指出,烹小魚時需保持謹慎:不去魚鱗、不剖魚腹,避免頻繁翻動,否則魚肉易碎爛(“不敢撓,恐其糜也”)。
- 治國隱喻:老子以此比喻治國之道——治理大國應如烹小魚般“無為而治”,減少過度幹預,保持政策穩定,否則易引發社會動蕩(“治國煩則下亂”)。
2.引申與核心思想
- 道家哲學:強調順應自然規律,以簡馭繁。如唐高適詩“願言烹小鮮”、清袁枚“意在簡便耳”,均體現其“清靜無為”的治理理念。
- 現代誤讀警示:部分人誤将其理解為“小事一樁”或“輕而易舉”,實則為強調“謹慎處理複雜事務”,需避免輕率幹預。
3.應用與擴展
- 管理智慧:可引申至企業管理、項目管理等領域,倡導抓大放小、減少冗餘幹預。
- 文化影響:成為中華文化中“以簡治繁”的經典隱喻,常見于政治、哲學讨論。
附:讀音與結構
- 拼音:pēng xiǎo xiān(“鮮”此處讀xiān,指“新鮮的魚”)。
- 詞性:動賓短語,作比喻性表達。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老子》原文及曆代注解(如河上公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二
《烹小鮮》的意思
《烹小鮮》是一個表示烹饪新鮮食材的短語。它常用于描述烹饪過程中使用到的新鮮材料,強調美食的原汁原味和健康營養。
拆分部首和筆畫
《烹小鮮》的拆分部首是火、小、魚,分别是“火”、“小”、“魚”三個部首,對應的拆分筆畫分别是4畫、3畫、8畫。
來源
《烹小鮮》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它很可能是漢語口語中的俚語或者新研發的詞語。作為一個短語,它的使用主要在日常生活和飲食文化中。
繁體
《烹小鮮》的繁體字是「烹小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在關于《烹小鮮》這個詞的古代書籍或文獻中并沒有明确的記載,因此無法給出确切的古代漢字寫法。
例句
1. 廚師在烹小鮮的過程中,講究的是材料的新鮮度和調味品的搭配。
2. 這家餐廳以烹小鮮為主打,每道菜都是現點現做,保證食材的新鮮度和口味的獨特。
組詞
烹饪、小吃、鮮美、烹調、食材。
近義詞
烹饪新鮮、炊烹鮮美、煮食新鮮。
反義詞
烹腌制、熟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