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之形狀。《史記·龜策列傳》:“ 獻公 貪 驪姬 之色,蔔而兆有口象,其禍竟流五世。”
“口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口象”指口的形狀,即人或動物口腔的外部形态特征。該詞由“口”(kǒu)和“象”(xiàng,指形狀、形态)組合而成,強調對口腔外形的描述。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龜策列傳》中的記載:“獻公貪骊姬之色,蔔而兆有口象,其禍竟流五世。”。此處通過占卜時出現的“口象”形态,預示災禍延續五代,體現了古代對形态象征的重視。
《口象》一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口和象。
在漢字中,口表示嘴巴的形狀和功能,象表示形狀、樣子或形态。因此,《口象》可以理解為用口的形狀或嘴巴的動作來描繪、模仿或描述事物的樣子。
《口象》的部首是口。部首是漢字中的基本組成部分,它通常表明了這個字的意義或主題。
《口象》一詞共涉及到三個筆畫。筆畫是書寫漢字時所需的基本線條,它們決定了每個字形的結構。
《口象》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在古時候,人們發現用口的形狀來表達某些事物的形态或外貌是一種直觀有效的方式,于是形成了這個詞。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加入到漢字詞彙中。
至于繁體,《口象》的繁體字為「口像」。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書寫形式,它在結構和造型上比簡體字更為複雜。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當寫漢字時,人們會使用毛筆蘸取墨汁,然後按照特定的筆畫順序将筆觸落在紙上。這種寫法被稱為「楷書」,它的流暢和優雅成為了書法的一項重要技巧。
以下是幾個使用《口象》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口象》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