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彈去冠上的灰塵;整冠。《楚辭·漁父》:“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 注:“拂土芥也。”
(2).多用以表示喜慶或敬肅等。 宋 蘇轼 《借前韻賀子由生第四孫鬥老》詩:“今日散幽憂,彈冠及新沐。”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贊序》:“予乃彈冠拭目,拜而窺之,宿素志心,於是併遂。”
(3).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内無 金 張 之援,外乏彈冠之友。”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七:“ 唐 襄陽 孟浩然 ,與 李太白 交遊。 玄宗 徵 李 入翰林。 孟 以故人之分,有彈冠之望,久無消息,乃入京謁之。” 王闿運 《上曾總督書》:“故人朝升而良友彈冠,時相夕貶而黨與并空。”
(4).指為官。 北齊 顔之推 《古意》詩:“十五好詩書,二十彈冠仕。” 宋 陸遊 《憶昔》詩:“早知虛起彈冠意,悔不常為秉燭遊。”參見“ 彈冠相慶 ”。
“彈冠”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層含義,以下根據權威搜索結果綜合解釋:
字面動作
指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整理衣冠。這一用法源自《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表示潔身自好或注重儀容整潔。
引申為禮儀或莊重場合
多用于表示喜慶、敬肅等情境。例如宋代蘇轼的詩句“彈冠及新沐”,即以彈冠象征儀态莊重或内心愉悅。
援引出仕
比喻友人互相推薦為官。如《漢書·王吉傳》記載“王陽在位,貢公彈冠”,指王吉(字子陽)與貢禹為友,王吉得官後,貢禹也準備出仕。
代指為官
直接指代任職或做官。晉代葛洪在《抱樸子·自叙》中寫道“外乏彈冠之友”,即指缺少引薦自己為官的朋友。
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漢書》等權威文獻來源。
《彈冠》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卸下冠冕,解除職務。該詞形象地比喻失去權力或地位。
《彈冠》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弓和山,它一共由7個筆畫組成。
《彈冠》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何彼襛矣》中的句子:“彈冠振衿,躬耕于南邦。”其中“彈冠”用來描述貴族辭去官職後返回鄉間務農的形象。
《彈冠》的繁體字為「彈冠」。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彈冠》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彈冠」。
他因為彈冠離去,卸下了權力的重擔。
彈冠者謝、彈冠相慶、彈冠相揖、彈冠拜将
辭官、解職、卸任
登基、就任、就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