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蕲竹制成的笛子。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趙昶婢善吹》:“朝士 趙昶 有兩婢,善吹笛。知 藤州 日,以丹砂遺 子瞻 , 子瞻 以蘄笛報之。” 宋 楊萬裡 《題興甯縣東文嶺瀑泉在夜明場驿之東》詩:“水從鏡面一飛下,蘄笛織簟風漪生。” 清 徐士銮 《宋豔·叢雜》:“﹝ 劉伯壽 ﹞有二妾名 萱草 、 芳草 ,皆秀麗,善音律。 伯壽 出入乘牛,吹鐵笛,二 草 以蘄笛和之。”
“蕲笛”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既指實物樂器,也可作為成語使用,具體解釋如下:
實物定義
指用蕲竹制成的笛子。蕲竹是中國湖北蕲春地區特産的一種竹子,質地堅韌且紋理細密,適合制作樂器。這種笛子音色清脆悠揚,曆史上常被文人雅士提及。
成語寓意
比喻言辭或文章優美動人,富有感染力。其意象源于蕲笛演奏時的美妙音色,引申為語言或文字的韻律之美。
宋代記載
宋代文人孔平仲在《孔氏談苑》中提到,趙昶曾以蕲笛回贈蘇轼(子瞻),可見其作為禮物的珍貴性。
楊萬裡詩句“蘄笛織簟風漪生”則通過笛聲描繪自然景色的靈動。
文化象征
清代《宋豔·叢雜》記載劉伯壽的妾室善吹蕲笛,側面反映其在古代音樂文化中的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孔氏談苑》或楊萬裡詩作。
蕲笛(qí d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竹制的笛子。
蕲字由“艸”(草字頭)和“音”(聲旁)組成,其拆分的部首為“艸”。
蕲字一共有11個筆畫。
蕲笛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古籍《爾雅》中,它描述的是一種古代樂器中竹制的笛子。由于蕲字在現代常用漢字中已經很少出現,所以目前沒有繁體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蕲”字常用于蕲州(現在湖北省谷城縣蕲州鎮)的地名,表示特定的地域。
古代使用“艸”作為部首的“蕲”字字形與現代相似,隻是稍微有一點形狀上的差異。
例句:他手中的蕲笛吹奏出悠揚的樂曲。
組詞:蕲花(指蕲州的特産花卉)、蕲道(指通往蕲州的道路)。
近義詞:竹笛。
反義詞:金屬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