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目斷的意思、目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目斷的解釋

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 唐 丘為 《登潤州城》詩:“鄉山何處是,目斷 廣陵 西。” 宋 晏殊 《訴衷情》詞:“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無語憑闌幹,目斷行雲。” 王季思 校注:“目斷,猶雲望斷。” 清 陳維崧 《望湘人·寓樓微雪詠隔垣所見》詞:“枉目斷瑤堦,難遞 飛瓊 音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目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目光所及的最遠處,或視線被阻斷的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七卷(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358頁的釋義,“目斷”可拆解為兩層含義:

  1. 視覺範圍的極限,如《後漢書·班固傳》中“目斷平野”形容視野盡頭與平原相接;
  2. 視線被外力截斷,如白居易《長恨歌》中“目斷魂銷”表達因障礙無法遠望而産生的怅惘情緒。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目”作為視覺器官的指代,“斷”含截止、分離之意,二字組合後最早見于六朝骈文,唐宋詩詞中發展為常見意象。例如《全唐詩》收錄的杜甫詩句“目斷故園人不至”,既描繪了物理距離的遙遠,又暗含思鄉情感的阻隔。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近義詞包括“目極”“望斷”等,但“目斷”更強調視線終結的瞬間狀态。在語義辨析方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18年修訂版)特别指出,該詞與“目送”的區别在于:“目送”側重動作延續性,而“目斷”着重動作的終止性。

網絡擴展解釋

“目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ù duàn,基本含義為“望斷”,即一直凝望到視野盡頭,直至看不見為止。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詞義核心:形容極目遠眺、長時間注視某物或方向,直到視線無法觸及()。
    • 如古詩中常用“目斷”表達對遠方人或景的深切思念或怅惘()。
  2. 字義分解:
    • 目:指眼睛,引申為“看”;
    • 斷:斷開,此處指視線被阻隔、無法延續()。

應用場景

  1. 文學描寫:多用于詩詞,營造蒼茫、孤寂的意境。
    • 例:宋代晏殊《訴衷情》中“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表達登高遠望、思緒綿長()。
  2. 情感表達:隱含對遠方親友的挂念,或對逝去事物的追憶。
    • 如清代陳維崧詞“枉目斷瑤堦,難遞飛瓊音信”,暗含音信難通的哀愁()。

延伸理解

部分文獻提到,“目斷”也可形容景象過于壯麗或悲傷,令人不忍繼續注視()。例如戰争後的殘垣斷壁,可能用“目斷”表達不忍卒睹的悲怆。


“目斷”是一個帶有濃厚文學色彩的詞彙,既描述視覺上的極限遠望,也承載情感上的深切寄托。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古典詩詞集或文學解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韛拐子百執把交保藏便鞋比物丑類擘面不入俗黐擌蚩庸充勇刺紙殂化等臂天平坻隤東吳招親,弄假成真斷肢(指)再植二氧化碳阏郁法曹翻然悔悟格拉鴻章巨字後父交馳教旨畸功積攬畿限饋薦餽運困踧爛不收麗牲李膺仙論道經邦明祇謬傳獰呼姘居洽人青豆房起征點閏益三令五申賞擢扇揚十個光棍九個倔霜濤束苣擡愛通健兔竹完美無缺違錯蚊聚無容贅言吳文俊相涉閑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