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 唐 丘為 《登潤州城》詩:“鄉山何處是,目斷 廣陵 西。” 宋 晏殊 《訴衷情》詞:“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無語憑闌幹,目斷行雲。” 王季思 校注:“目斷,猶雲望斷。” 清 陳維崧 《望湘人·寓樓微雪詠隔垣所見》詞:“枉目斷瑤堦,難遞 飛瓊 音信。”
“目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ù duàn,基本含義為“望斷”,即一直凝望到視野盡頭,直至看不見為止。以下是詳細解釋:
部分文獻提到,“目斷”也可形容景象過于壯麗或悲傷,令人不忍繼續注視()。例如戰争後的殘垣斷壁,可能用“目斷”表達不忍卒睹的悲怆。
“目斷”是一個帶有濃厚文學色彩的詞彙,既描述視覺上的極限遠望,也承載情感上的深切寄托。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古典詩詞集或文學解析資料。
《目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視線中斷、看不見。下面将為您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目斷》的拆分部首為目,筆畫數為五畫。
《目斷》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其中的“目”指的是眼睛,而“斷”表示中斷、斷裂,合在一起表示視線或視覺上的中斷。
《目斷》的繁體為「目斷」。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差異。《目斷》在古時候常以「目斷」的形式書寫。
1. 他走得太遠,漸漸地我的視線目斷了。
2. 炎炎夏日,眼前一片霞光,視野完全目斷。
組詞:目光短淺、目空一切、目擊、目标、目睹等。
近義詞:看不見、看不到、視線中斷。
反義詞:目明、視線順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