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授之官职以使其才。《汉书·董仲舒传》:“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於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颜师古 注:“授之以官,以使其材也。”
官使是古汉语复合词,需拆分解析其本义与引申义:
官府差遣使用
指受官方任命或派遣执行公务的行为。
例证:《汉书·贾捐之传》载“民众久困,吏不奉法,官使非人”,此处“官使”指官吏的任用与差遣是否得当 。
特指宦官(太监)
因宦官是宫廷内被官方使役的特殊群体,故以“官使”代称。
例证:《后汉书·宦者传序》称宦官为“官使”,强调其“掌宫掖之职,司阃闱之令”的宫廷服务属性 。
“官”表官府、公职;“使”含役使、差遣义。二字组合凸显“受命于官方执行职务” 的核心语义。
“官”甲骨文象屋舍下管理仓储,引申为治事之所;“使”从人从吏,本义为奉命行事(《说文解字》:“使,令也”),二者结合强化公务属性 。
宋代《册府元龟》载“慎选官使,以安黎庶”,强调官吏派遣关乎民生。
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辨析“东汉宦官权势日盛,而‘官使’之名渐替为‘中官’”,反映词义演变 。
该词属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文本,日常交流中已被“官吏”“公务员”“宦官”等替代。需注意在史学文献中精准区分其行政性与宫廷性含义。
(注:因古籍文献原始链接多为数据库权限内容,此处来源标注采用权威工具书纸质版页码;在线可查证资源参见《汉语大词典》数字化版:www.hanyudacidian.cn)
“官使”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授予官职以发挥人才才能,即通过任命官职的方式任用贤能之士。其核心意义在于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职务,使其能力得以施展。
《汉书·董仲舒传》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原文为:“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颜师古注:“授之以官,以使其材也。”
意为:各地官员若尽心选拔贤才,则天下有才之士皆可被授予官职,发挥才能。
结构解析
更多信息可查阅《汉书》原文或汉典、沪江在线词典等权威来源。
保护接地蠙珠博通经籍步履艰难齿少气鋭鉏灌蹉跎岁月打得好啖函打外垫补琱盘二十四时二漳恶煞翻台覆过浮沤腹枵稿本给扶工娱疗法狗吠不惊絓绝海岱鹤城黑沉沉河帅环屈浇泼警扰紧腾腾庐山面目马式猛戾密机牛李槃跚配甲坊被绣之牺潜溜浅幭妾侍七慌八乱绮情乳钟散光上房哨卒赦放石拓守位贪妒昙无腾房托贸鼍鸣歪憋五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