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令威的意思、令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令威的解釋

即 丁令威 。傳說中的神仙名。 晉 陶潛 《搜神後記·丁令威》:“ 丁令威 ,本 遼東 人,學道于 靈虛山 。後化鶴歸 遼 ,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 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遂高上沖天。” 唐 白居易 《池鶴》詩之二:“池中此鶴鶴中稀,恐是 遼東 老 令威 。” 明 高啟 《空明道人詩》:“于今定非死,飛遊去何許,海上幾秋風,誰傳 令威 語?” 程善之 《革命後感事和懷霜作即用其韻》:“歸去 令威 猶海鶴,朅來斥鷃笑溟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令威是中國古代文學典故中的人物形象,典出東晉幹寶《搜神記》卷一。傳說漢代遼東人丁令威學道于靈虛山,後化鶴歸鄉,止于城門華表上,作人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這一典故成為後世詩文常用意象,主要承載以下兩層含義:

一、指代思鄉懷舊之情。如宋代陸遊《寓驿舍》詩"九萬裡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鶴仍歸",借丁令威化鶴典故表達對故土的眷戀。清代納蘭性德《采桑子》"丁令重來,城郭人民,觸目皆新"亦化用此典傳遞物是人非的感慨。

二、象征超脫塵世的仙道思想。道教典籍《雲笈七籤》将丁令威列為地仙代表,《曆代真仙體道通鑒》記載其"得道仙去",明代《列仙全傳》更繪有其駕鶴飛升的圖像。唐代白居易《池鶴》詩"臨風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雲水遙"即展現了對仙家境界的向往。

該典故常見于《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相關考證可見于中華書局《搜神記》校注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太平廣記》神仙類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令威”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和文學色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令威”即“丁令威”,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仙人物,最早見于東晉陶潛的《搜神後記》。該詞由“丁令”姓氏與“威”字組成,後常被簡化為“令威”代指這一人物。


二、傳說故事

據記載,丁令威是遼東人,曾學道于靈虛山,後化為仙鶴返回故鄉。他停在城門華表柱上,被少年舉弓欲射時飛起,并口吐人言感歎人世變遷,勸人學仙。故事原文載于《搜神後記》:“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


三、文學引用與象征

  1. 唐代詩歌:白居易在《池鶴》中以“遼東老令威”比喻鶴的高潔,如“池中此鶴鶴中稀,恐是遼東老令威”。
  2. 明代詩文:高啟在《空明道人詩》中借用此典,表達對修道者的敬仰。
    該典故常被用于寄托對世事變遷的感慨,或隱喻超凡脫俗的境界。

四、現代引申含義

在現代語境中,“令威”偶爾被用作人名,寓意威嚴、風度與智慧,但更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特指這一神話人物。


“令威”源自道教神話,承載着對生命、時間與修道的哲學思考,并通過曆代文學作品的引用成為經典文化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搜神後記》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坳塘白虬邊門鼻眼搏攫參署禅家子達分蜑娘大勢已去抖摟獨遊訛差發表凡眼阜生隔聲宮娥鍋夥加封驕堕舊井九裡山救轉絶息抗丁匡肅困惱兩珥兩如直兩輸戶臉盤兒貍骨帖梨花盞骊牛藜杖陸沉命濁潛啟籤字其貌不揚七廟略寝不成寐傾亂慶霄窮憤遒豪日旰舍生忘死舒筋活絡說戲太空人陶範天字第一號同心合意消壞曉會魈魅小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