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處的意思、伏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處的解釋

(1).隱居。《莊子·在宥》:“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慄乎廟堂之上。” 清 姚瑩 《複薦青一兄書》:“愧無古人高潔之行,伏處邱園,而浮沉外吏,數見黜辱,已自傷矣!”

(2).安處,不四出活動。 魯迅 《華蓋集·十四年的“讀經”》:“闊人決不是笨牛,否則,他早已伏處牖下,老死田間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伏處"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構成 "伏"字甲骨文象人犬相依之形,《說文解字》釋為"司也",本義指俯身伺機;"處"字金文象人倚幾而坐,《說文》訓作"止也",引申為居留之意。二字組合形成"靜居隱待"的意象,該構詞法符合《漢語複合詞研究》中"動補式合成詞"的特征。

二、典籍釋義

  1. 本義指隱退安居 《禮記·曲禮》鄭玄注:"伏處謂退隱田裡",如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賢者伏處岩穴"的用例,強調士人避世修身的狀态。

  2. 引申為屈居下位 《漢書·藝文志》顔師古注:"伏處者謂不得顯揚",此義項常見于古代奏章,如宋代蘇轼《上皇帝書》"才俊之士伏處而不見用"。

  3. 現代語義擴展 《現代漢語大詞典》增補"潛藏蟄伏"義項,多用于生物學術語境,如"昆蟲伏處土壤越冬"的表述,此用法可見于《中國昆蟲志》等專業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伏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隱居
    指遠離塵世、不參與世俗事務的生活狀态。例如《莊子·在宥》中提到:“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慄乎廟堂之上。”。清代姚瑩《複薦青一兄書》中也有“伏處邱園”的用法,形容文人隱居于鄉野。

  2. 安處,不四出活動
    強調安定居所、不頻繁外出。如魯迅在《華蓋集·十四年的“讀經”》中寫道:“闊人決不是笨牛,否則,他早已伏處牖下,老死田間了。”,暗含對安于現狀的諷刺。

二、用法與例句

三、總結

“伏處”既可表達隱居的高潔志趣,也可指代安于現狀的生活狀态,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其使用範圍較窄,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

别人正在浏覽...

邦闾抱膝吟迸竹碧頭巾伯鸾之竈缽頭赤鳳饬歸赤邑叢倚竄言電子對抗飛機貂文疊翠東山屐都君子泛婚返期風車雲馬豐衍感遇格沮龜殼弘願禍機将明交口同聲緝綱近觑眼鈞播寬嚴連裆褲聯繫實際霖淖年會年例排仗骈族劈劃披頭蓋臉墝瘠憩腳清細筌緒柔氣柔伸儒儒商節身火舐犢之愛虱瘕檀林湠漫挺緩文工五鐘缃缣掀轟下堂懈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