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處的意思、伏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處的解釋

(1).隱居。《莊子·在宥》:“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慄乎廟堂之上。” 清 姚瑩 《複薦青一兄書》:“愧無古人高潔之行,伏處邱園,而浮沉外吏,數見黜辱,已自傷矣!”

(2).安處,不四出活動。 魯迅 《華蓋集·十四年的“讀經”》:“闊人決不是笨牛,否則,他早已伏處牖下,老死田間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伏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隱居
    指遠離塵世、不參與世俗事務的生活狀态。例如《莊子·在宥》中提到:“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慄乎廟堂之上。”。清代姚瑩《複薦青一兄書》中也有“伏處邱園”的用法,形容文人隱居于鄉野。

  2. 安處,不四出活動
    強調安定居所、不頻繁外出。如魯迅在《華蓋集·十四年的“讀經”》中寫道:“闊人決不是笨牛,否則,他早已伏處牖下,老死田間了。”,暗含對安于現狀的諷刺。

二、用法與例句

三、總結

“伏處”既可表達隱居的高潔志趣,也可指代安于現狀的生活狀态,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其使用範圍較窄,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處(fú chǔ)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隱匿的地方或所在。現在讓我們來拆分一下它的部首和筆畫:伏字的部首是亻(人),處字的部首是夂(行)。伏字共有5畫,處字有7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繁體字中,伏處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改變。 古時候,伏處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但可能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别。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在山洞中找到了一個安全的伏處。 2. 敵人搜尋了很多地方,但還是沒有找到他的伏處。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隱藏、隱蔽、隱匿等。這些詞語都能夠形容人或物體在某個地方不易被發現或察覺。 伏處的近義詞可以是藏身之地、藏身處。反義詞可能是暴露、顯露等詞語。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