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屦倒施的意思、冠屦倒施的詳細解釋
冠屦倒施的解釋
見“ 冠履倒易 ”。
詞語分解
- 冠屦的解釋 見“ 冠履 ”。
- 倒施的解釋 不合理地使用。 明 宋濂 《元故樂清縣男林府君墓銘》:“天生之材,小大異宜。用或倒施,乃人之非。”
網絡擴展解釋
“冠屦倒施”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guàn jù dǎo shī
- 字面含義:
- “冠”指帽子(象征尊貴),
- “屦”指鞋子(象征卑賤),
- “倒施”意為颠倒放置。
字面指将帽子和鞋子的位置颠倒,比喻上下尊卑關系混亂,本末倒置。
二、出處與用法
- 出處:明·李贽《〈忠義水浒傳〉序》,原文提到宋代社會“大賢處下,不肖處上”,暗指賢能之人被壓制,無能之輩卻身居高位。
- 用法:多用于批評社會、制度或管理中“是非颠倒”“尊卑不分”的現象,含貶義。
三、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冠履倒易、本末倒置、頭足倒置
- 反義詞:尊卑有序、各得其所
四、補充說明
- 讀音注意:
- “冠”讀第四聲(guàn),因成語中為動詞“戴帽子”之意;
- “倒”讀第三聲(dǎo),意為颠倒。
- 適用場景:
如描述管理層外行領導内行,或曆史中賢才被埋沒的亂象。
五、示例
- 例句:
“公司讓毫無經驗的人擔任要職,簡直是冠屦倒施,難怪效率低下。”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案例讨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冠屦倒施
冠屦倒施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替換位置或交換地位。它的構成部分是“冠屦”和“倒施”。
拆分部首和筆畫
“冠”字的部首是“冖”(mì),它由2個筆畫組成。而“屦”字的部首是“屍”(shī),它由3個筆畫組成。整個成語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冠屦倒施”最早出現在《山海經·海外東南經》一書中。它意味着兩個人互相交換服飾和位置,來表示地位和權力的轉移。
繁體
繁體字 “冠屦倒施” 為 “冠屧倒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些變化。較早的寫法中,“施”的下方有一個“貝”(bèi)字旁,表示衣物的移動或交互。
例句
他們兩位主演在劇中冠屦倒施,給觀衆帶來了許多驚喜。
組詞
- 冠冕堂皇(形容官員的言行正派莊重)
- 屦踵相接(形容人流密集,一個人剛走另一個人又來)
- 倒履相迎(形容主人出門迎接客人)
- 施壓(用一定手段迫使對方聽從)
近義詞
互換位置、調換地位
反義詞
保持原位、維持現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