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諸侯國君之廟。《禮記·郊特牲》:“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而公廟之設於私家,非禮也。由三 桓 始也。”《孔子家語·廟制》:“ 衛 将軍 文子 将立三軍之廟於其家,使 子羔 訪於 孔子 。 子 曰:‘公廟設於私家,非古禮所及,吾弗知。’”
“公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公廟(拼音:gōng miào)指諸侯國君的祖廟,屬古代禮制範疇。根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而公廟之設于私家,非禮也。” 這表明:
現代語境中,“公廟”有時也指民間祭祀場所,如:
類型 | 性質 | 例證 |
---|---|---|
諸侯公廟 | 宗法禮制建築 | 《禮記》記載的祖廟 |
民間公廟 | 民俗信仰場所 | 土地公廟、社區廟宇 |
“公廟”原指諸侯國君宗廟,是古代禮制的産物;現代延伸為具有地方信仰功能的廟宇。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如周公廟、土地公廟),可參考權威來源。
《公廟》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供奉神靈或祖先的廟宇。
拆分部首和筆畫:公(八筆)、廟(廣字旁+木字旁,底部是個示字旁,共11筆)。
來源:公廟一詞來源于漢朝時期,該詞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漢書·河間王志》。
繁體字:公廟。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公廟"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其中,"廟"的上部常常會加上“宀”(表示房屋的部首),即寫作“廟”。
例句:他每天都會去公廟祈求神靈的庇佑。
組詞:公園、公共、公正、廟會、廟堂、廟宇。
近義詞:神廟、宮廟、祠堂。
反義詞:官府、宮殿、民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