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stroy the evidence;erase the traces of one's crime] 消滅做壞事的痕迹
消贓滅迹
亦作“ 滅跡 ”。1.消滅痕迹或蹤迹。《戰國策·齊策三》:“ 蘇秦 恐君之知之,故多割 楚 以滅迹也。”舊題 漢 李陵 《答蘇武書》:“然猶斬将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 三國 魏 嵇康 《家誡》:“或偶知其私事,與同則可,不同則彼恐事洩,思害人以滅迹也。”
(2).從世俗社會中消失行迹。謂退隱。 三國 魏 曹植 《潛志賦》:“退隱身以滅迹,進出世而取榮。” 明 高啟 《樹屋傭贊》:“當是時, 申屠子龍 滅迹 芒 碭 之間,以樹為屋,自同傭人。” 清 顧炎武 《哭楊主事廷樞》詩:“滅跡遂躬耕,猶為義聲唱。”
(3).猶絕迹。 陳毅 《初遊青島》詩:“一切寄生蟲,滅迹不待言。”
見“ 滅迹 ”。
“滅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綜合解析:
指消滅痕迹或蹤迹,尤其用于形容消除犯罪或不良行為的證據。例如“毀屍滅迹”“消贓滅迹”等場景。此義項源自古代文獻,如《戰國策·齊策三》提到的“多割楚以滅迹也”,即通過掩蓋行徑避免被追查。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特定語境,日常表達中需注意場合。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法律相關解釋,可參考等來源。
滅迹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消滅、抹去痕迹,使之徹底消失或不被發現。
滅迹的拆分部首是火和白,筆畫數為11畫。
滅迹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構成滅字的“火”部表示摧毀、消滅,而“白”部則是表示無痕迹。在繁體字中,滅字的構造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滅迹的“滅”字的寫法與現代相似,但“迹”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字形呈現較為草書的風格。
1. 這位罪犯利用各種手段試圖滅迹,但最終還是被警方找到了線索。
2. 公開的犯罪行為很容易被發現,聰明的犯罪分子喜歡用各種方式滅迹。
1. 滅頂之災:指的是慘痛的失敗或嚴重的打擊。
2. 杳無音信:表示完全沒有消息或音訊。
3. 毀滅:指的是徹底摧毀或消滅。
近義詞:消失、湮滅、根除。
反義詞:留下、保留、顯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