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比方;尋取比喻。《詩·大雅·抑》:“取譬不遠,昊天不忒。” 明 張綸 《林泉隨筆》:“ 唐 韓子 言醫師之用藥,匠氏之用木,有如相之用人。其取譬可謂親且切矣。” 何其芳 《扇上的煙雲》:“有時我真慨歎着取譬之難。”
“取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打比方或尋取比喻來說明道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取譬”由“取”(選取)和“譬”(比喻)組成,字面意為“選取比喻”。它指在表達時借用其他事物或現象作為類比,使抽象或複雜的道理更易理解。
“取譬”是一種通過類比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既用于文學創作,也見于倫理、學術領域。其關鍵在于選取恰當、貼近的比喻,使道理更生動易懂。
取譬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取(qu)和譬(pi)。
取的部首是人字旁,共有四畫。譬的部首是言字旁,共有八畫。
取譬源于中國古代的典籍《禮記·文王世子》:“世子書稱為诔言,王以十文賜之,載以示世子,以為取譬。” 取譬的意思是用某種事物作為比喻或例子來說明另一種事物。它是通過與事物的共同特征來比較,以便更好地理解目标事物。
在繁體字中,取譬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譬字的右邊有三點表示省略,寫成“譩”。
以下是取譬一詞的例句:
1. 他用高峰上的雲朵取譬,說明了自己對未來的希望。
2. 這個故事是一個寓言,通過動物的行為取譬,講述了人類的道德和行為準則。
以下是與取譬相關的組詞:
1. 拟取譬
2. 棄本取譬
3. 譬如取泥拟
取譬的近義詞包括類比、比方、類推。
取譬的反義詞是片面、武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