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捆紮濕物。形容舊時官吏馭下苛酷急切。《漢書·酷吏傳·甯成》:“好氣,為少吏,必陵其長吏;為人上,操下急如束溼。” 顔師古 注:“束溼,言其急之甚也。湮物則易束。” 唐 顔真卿 《朝議大夫徐府君神道碑》:“公正色謂之曰:‘僕從祖父司刑卿, 天授 中,詳理寃獄,振雪者七十餘家;今子孫猶困於 襄陵 ,豈忍以束濕之事以自便也。’” 宋 蘇轼 《剛說》:“方新法之初,監司皆新進少年,馭吏如束溼,不復以禮遇士大夫。” 明 宋濂 《薛府君墓志銘》:“ 項氏 性恪嚴,馭府君如束濕,髮雖頒白,不能免譴訶。”
(2).謂嚴饬。 明 李介 《天香閣隨筆》卷一:“ 楊公 日飛檄,束溼諸将,以為距賊不宜太遠。”
(3).形容生活的蹙迫困厄。 清 鄭燮 《贈潘桐岡》詩:“天公曲意來縛縶,困倒 揚州 如束濕。”
(4).指蹙迫困厄之境。 清 王夫之 《詩廣傳·大雅四六》:“ 有周 之弓,天下之至調者也, 厲王 蹶而張之,筋蹙漆解,不絶者無幾, 宣王 起,以柔道承之,庶幾釋天下於束溼乎!”
“束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為詳細解釋: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原文或完整釋義,可參考《漢書》《明史》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束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束緊濕氣,指使潮濕的物品幹燥。
《束濕》的拆分部首為“糸”和“氵”,其中“糸”是左手邊的部首,表示與線有關,而“氵”則是字的下部分,表示與水、液體有關。
《束濕》一詞總共由8個筆畫組成。
《束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業生活中。當時,人們使用各種方法将潮濕的物品進行幹燥,以防止黴菌滋生。而這項行為逐漸形成了一個專門的詞語,最終演變成現代的詞語《束濕》。
《束濕》的繁體字為「束濕」。
在古代,漢字《束濕》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對字形的書寫方式有不同的觀點和習慣。因此,可能存在一些變體或不同的寫法。
1. 我用米飯袋将潮濕的鞋子包起來束濕。
2. 她用幹淨的布将水汽吸幹,并用陽光束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