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呈青銅色的雙峰。 唐 陸龜蒙 《奉和太湖詩·初入太湖》:“巉巉見銅闕,左右皆輔弼。”自注:“湖中穹崇,山有銅闕。”
“銅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字面指代
指古代宮殿或陵墓前的青銅門樓,象征尊貴與華麗。這種建築通常用于裝飾正門,具有莊重的特點。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tóng què(部分資料标注為tóng quē),其中“阙”是多音字:
在唐代詩人陸龜蒙的《奉和太湖詩·初入太湖》中,“銅阙”被用來比喻青銅色的雙峰,形容山巒的雄偉與色彩。詩句“巉巉見銅闕,左右皆輔弼”即描繪了太湖中高聳的山峰如青銅門樓般壯麗。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奉和太湖詩》原文或古代建築相關典籍。
銅阙是一種用銅制作的門戶,通常放置在宮殿和廟宇的正門上。銅阙在古代中國宮廷建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象征着皇權和權威。
銅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金"和"門"。"金"是指金屬,表示銅材質;"門"則表示門戶。銅阙的拼音為tóng què,它的筆畫數為17畫。
銅阙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周朝。相傳,周武王時期,他聯合各地諸侯推翻了暴虐的商朝,并在洛陽建立了周都。為了顯示周王的權威,洛陽周都正門上豎立了兩座巨大的門柱,這就是後來的銅阙。
銅阙的繁體字為銅闕。
在古代漢字中,銅阙的寫法可能是稍有差異的。以漢代的字形為例,上半部分寫作"令",下半部分寫作"住",表示宮殿作為皇權的住所。
1. 皇帝踏着金碧輝煌的銅阙,莊嚴地進入宮殿。
2. 古代廟宇的正門上常常有一對銅阙,以顯示神聖和莊重。
銅阙組詞:銅阙栩栩如生
銅阙的近義詞為"銅門"、"銅柱"。
銅阙的反義詞可能是"木門"、"石門"等表示材質不同的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