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端直的意思、端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端直的解釋

(1) [upright]∶正直;正派

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楚辭·屈原·涉江》

品行端直

(2) [directly]∶不拐彎;一直;筆直;照直(這條街端直走去,通向*********)

詳細解釋

(1).正,不歪斜;直,不彎曲。 漢 張衡 《西京賦》:“廛裡端直,甍宇齊平。”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所剺處多不端直,文帖且又繁積。” 郭沫若 《銀杏》:“你的株幹是多麼的端直。”

(2).正直。《楚辭·九章·涉江》:“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王逸 注:“言我推行正直之心。”《韓非子·解老》:“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北齊書·崔昂傳》:“ 昂 性端直少華,沉深有志略。” 宋 蘇舜欽 《上京兆杜公書》:“天下所相望號端直者,惟丈人與 孔諫議 、 範吏部 耳。” 明 方孝孺 《祭宋仲珩文》:“子之端直,當為神明。”

(3).指正直的人。《呂氏春秋·情6*欲》:“巧佞之近,端直之遠,國家大危。”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端直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端直"是由"端"和"直"兩個單字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特征。從構詞法分析,"端"本義指事物頂端,《說文解字》釋為"物初生之題也",引申為端正、正直;"直"甲骨文字形像目測直線之形,《說文》解作"正見也",指不彎曲的形态。二字組合後形成并列式合成詞,語義融合産生新義項。

該詞在古籍中最早見于戰國文獻,《楚辭·九章·涉江》載:"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此處形容品性正直不阿。漢代王逸《楚辭章句》注:"端,正也;直,不曲也。"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進一步闡釋:"端謂不傾邪,直謂不曲折。"現代漢語中保留兩個主要義項:

一、形容人品性正直,如《漢語大詞典》引《後漢書·郭太傳》:"林宗雖善人倫,而不為危言核論,故宦官擅政而不能傷也。及黨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李賢注:"端直守正。"

二、描述物體形态筆直,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幹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此間"端直"狀寫山勢陡直。

現代語言運用中,"端直"多用于書面語體,常見于品德評價與建築描述兩個領域。教育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将其列為二級詞彙,在政論文獻與文學創作中保持着穩定的使用頻率。

網絡擴展解釋

“端直”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重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1. 正直、正派
    指人品或行為正直,不偏不倚。例如《楚辭·涉江》中的名句:“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強調内心的正直無畏外界境遇。現代用法如“品行端直”也延續此義。

  2. 筆直、不彎曲
    形容事物形态的直挺,如“這條街端直走去”,或郭沫若《銀杏》中“株幹端直”的描寫。


二、詳細解釋

  1. 詞義拓展

    • 正而不歪斜:漢代張衡《西京賦》用“廛裡端直”形容房屋排列整齊。
    • 指代正直的人:如《北齊書》中描述崔昂“性端直少華”,體現品性正直的特點。
  2. 哲學與道德關聯
    《韓非子·解老》提到“行端直則思慮熟”,将行為正直與思維成熟相聯繫,強調其内在修養意義。


三、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端直”既可形容具體事物的筆直(如道路、建築),也可抽象表示品德的端正。例如技術文獻中描述“電子束端直加速”,雖屬專業引申,但核心仍圍繞“直”的物理特性。


“端直”兼具“正直”與“筆直”雙重内涵,既可描述人的品格,也可指物體的形态,是漢語中兼具道德與形态表達的典型詞彙。其古文用例豐富,現代用法則更偏重字面直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部彙塵蠹穿關廚船純行褚先生糍粑催化奠居頂柱子耳垂俘鹵官報過亢果餡兒酣眠花撲撲溷聽積安教工濟川衿纓計無返顧開基創業開頭抗正攔腰零墜留府留身骊岫利誘靡所適從魔掌鲵鲋吽呀般辟芘芣貧弊平晝氣矜窮儉少奶奶伸大拇哥施翮襹襹屍注熟擣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剔除鐵礦鐵騎兒彤墀王枚網球無聲無色湘妃竹小虢小帖兒歇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