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配役的意思、配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配役的解釋

發配罪人從事苦役。《元典章·刑部七·凡奸》:“今後姦夫姦婦初犯,依在先體例斷放,若是再犯,刺面配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配役是漢語中的曆史法律術語,指中國古代将罪犯發配至邊遠地區服勞役的刑罰制度,屬流刑與勞役刑的結合體。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1. 刑罰性質

    配役是流刑的衍生形式,指将罪犯強制遷徙至指定地區(如邊疆、軍營)并強制其從事苦役的複合刑罰。唐宋時期常作為死刑的替代刑或附加刑,明清時期逐漸演變為“充軍”制度。

  2. 執行方式

    罪犯需戴枷鎖或鐐铐押解至流放地,從事築城、屯田、煮鹽等重體力勞動,役期分終身(“永配”)和有期(如三年、五年)兩類。如《宋史·刑法志》載:“流罪配役,千裡外居作一年。”

  3. 曆史演變

    • 唐代:稱“流配”,分二千裡、二千五百裡、三千裡三等,役期一年。
    • 宋代:增設“刺配”(面部刺字+流放+勞役),如《水浒傳》中林沖被“刺配滄州”。
    • 明清:發展為“充軍”,分極邊、煙瘴等五等,如《大明律》規定“竊盜三犯者絞,得免者配役”。
  4. 社會功能

    兼具懲戒犯罪、開發邊疆、補充戍邊勞力三重目的,但因酷吏濫用、役卒虐待緻死亡率極高,被視為“生刑之至重者”(《文獻通考·刑考》)。

學術參考來源:

注:因“配役”為曆史專有名詞,現代漢語已罕用,釋義需結合古代律法文獻。當前權威詞典及法制史著作中均有詳載,但無直接網絡公開鍊接可引,建議查閱紙質或學術數據庫資源(如中華書局點校本《唐律疏議》、法律出版社《中國法制史》等)獲取原始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

“配役”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制度,指将罪犯發配到邊遠地區從事苦役。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配役即發配罪人服勞役,屬于流刑的延伸。該刑罰通過強制犯人參與體力勞動(如修築城牆、開礦等)實現懲戒目的,常見于宋元時期。

2.曆史背景與演變

3.執行方式

4.與其他刑罰的區别

配役不同于普通勞役,其核心在于“發配”的流放性質,且針對重犯或累犯,如元代對通奸再犯者的處理。

5.文化影響

該制度在文學作品(如《水浒傳》)中多有體現,成為古代司法嚴酷性的象征之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配役在不同朝代的具體案例,可參考《元典章》或宋代司法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菜單巉聳齒芬吃生活斥埴丑婆子垂頭拓翼倒因為果燈紅酒緑地膏鼎言都蔗頓遲渎斁方步燔燎鋒芒逼人分裾高次方程膏肓之疾河汊褐衾華孽花噪家福基構敬賢重士抗直寬勉垃圾股連七聯運亂哄麥芽滿腔冒疾彌彌秘臧捏和疲懶憑城借一辟然千補百衲千方百計潛形匿迹啟荜傾谄齊頭啓誘權重股髯公攘夷少年白發水路淑旂送嫁騰化同考試官團搦謝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