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一害剛去,又來一害。 明 張煌言 《複郎廷佐書》:“乃拒虎進狼,既收漁人之利於 河 北;而長蛇封豕,復肆蠭蠆之毒於 江 南。” 陳光遠 《請力争青島電》:“若名為同心禦侮,實乃利吾土地,我則拒虎進狼,彼則翻雲覆雨。”亦作“ 拒狼進虎 ”。 呂志伊 《讀史感賦》:“拒狼進虎豈良謀,亡國圖存夫。”參見“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
拒虎進狼
釋義
“拒虎進狼”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為“趕走老虎卻引來了狼”,比喻剛消除一個禍患,又招緻另一個更嚴重的禍患。其核心含義強調解決問題的同時可能引發新的危機,暗含對策略短視或顧此失彼的警示。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可追溯至明代張岱的《曆書眼序》:
“解連環者,拒虎進狼,刖肉補瘡,弊不勝言。”
此處以“拒虎進狼”諷刺明代曆法改革中拆東補西的弊端,凸顯舊患未除、新亂又生的困境。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亦引用此語,進一步強化其批判性内涵。
語義演變
成語結構上,“拒”與“進”形成動作對立,“虎”與“狼”象征遞進的威脅,強化了事态惡化的遞進感。
用法與實例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批判性分析,如:
“關閉污染工廠卻放任小作坊排污,實為拒虎進狼之舉。”
“王朝更疊中,鎮壓民變卻重用軍閥,終緻拒虎進狼之局。”
權威參考
總結
“拒虎進狼”以猛獸比喻連環禍患,深刻揭示短視決策的潛在風險。其典故與語義曆經數百年沉澱,成為漢語中批判“顧此失彼”現象的經典表達,至今仍廣泛用于社會、政治及管理領域的反思性論述。
“拒虎進狼”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陳光遠《請力争青島電》:“若名為同心禦侮,實乃利吾土地,我則拒虎進狼,彼則翻雲覆雨。”
呂志伊《讀史感賦》:“拒狼進虎豈良謀,亡國圖存夫。”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查閱《複郎廷佐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阿街背褡倉卒長徒朝綱都缦防禍于未然粉節奮翼高胡共挽鹿車裹夾降禮較覆嬌嬌女劫國忌恨景同襟屏進賢退愚積着考治課目吏房利末伶官傳序淩跞流诳旅遊馬家浜文化蠻夏緬懷迷而不返配量破日且喜侵抄親人羣魔曲事鸲鹆舞熱障日影生肩失中數黃瓜,道茄子水舂説分上私誓尪劣玩習渦盤吾輩無絶無令遐邦鄉面小家數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