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一害剛去,又來一害。 明 張煌言 《複郎廷佐書》:“乃拒虎進狼,既收漁人之利於 河 北;而長蛇封豕,復肆蠭蠆之毒於 江 南。” 陳光遠 《請力争青島電》:“若名為同心禦侮,實乃利吾土地,我則拒虎進狼,彼則翻雲覆雨。”亦作“ 拒狼進虎 ”。 呂志伊 《讀史感賦》:“拒狼進虎豈良謀,亡國圖存夫。”參見“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
“拒虎進狼”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陳光遠《請力争青島電》:“若名為同心禦侮,實乃利吾土地,我則拒虎進狼,彼則翻雲覆雨。”
呂志伊《讀史感賦》:“拒狼進虎豈良謀,亡國圖存夫。”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查閱《複郎廷佐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拒虎進狼》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抵制強大的敵人,卻接受了更加兇狠的對手。
《拒虎進狼》的拆分部首是手,口,犬,隹。它的總筆畫數為15。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大曆一統志》中,形容處境地勢之險峻。
《拒虎進狼》是這個成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這個成語的某些字可能有一些差異,但整體意義沒有改變。
他們原本想拒虎,但最終不得不進狼。
組詞方面,可以使用這樣的詞語:
- 拒絕
- 進攻
- 虎視眈眈
- 狼狽不堪
與《拒虎進狼》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接踵而來
- 接二連三
相反意義的成語與《拒虎進狼》相對立的有:
- 抱狼入室
- 追亡逐北
- 授人以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