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 末年, 曹丕 在 官渡 植柳,以為 官渡 之戰的紀念。後多用為感懷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奉報寄洛州》詩:“ 黎陽 水稍渌, 官渡 柳應春。” 唐 獨孤及 有《官渡柳歌送李員外承恩往揚州觐省》詩。
“官渡柳”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典故,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詞義與來源
“官渡柳”指東漢末年曹丕在官渡之戰後種植的柳樹,後成為感懷曆史或物是人非的象征。據記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決戰,曹丕戰後植柳紀念,十五年後作《柳賦》感歎時光流逝,故以“官渡柳”寄托傷懷之情。
文學引用與演變
象征意義
該典故的核心在于“以柳寄情”。柳樹本身具有柔韌、易生的特性,但在特定曆史背景下,被賦予了對戰争、時間流逝的複雜情感,成為文人觸景生情的載體。
“官渡柳”不僅是一個曆史事件的标記,更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睹物興情”的典型範例,承載着深沉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表達。
《官渡柳》是一個成語,意為在決定性的關鍵時刻能夠立即迅速作出正确的決策并采取切實有效的行動。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曆史上著名的戰鬥——官渡之戰。
《官渡柳》由“宀”,“木”,“丿”和“氵”四個部首組成,分别有6、4、5、3畫。
《官渡柳》這個成語的來源是中國曆史上的三國時期(公元184年-280年)的一次關鍵戰役——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戰役,由曹操和袁紹之間的決戰組成。
《官渡柳》的繁體寫法為「官渡柳」。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官渡柳」一詞的寫法并未發生太大變化,仍然采用「官渡柳」的形式。
他的能力在關鍵時刻展現出來,真可謂是一棵《官渡柳》。
《官渡柳》的組詞可以有官渡、渡船、船渡、柳樹、柳暗花明等。
「官渡柳」的近義詞有脫穎而出、膽識過人、處變不驚等。
「官渡柳」的反義詞可以是猶豫不決、袖手旁觀、無能為力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