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掌管,占據。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中》:“中郎将 張均 上書曰:‘ 張角 所以能興兵作亂,萬民樂附之者,原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子、兄弟、昬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搉財利,侵冤百姓。’”《後漢書·楊秉傳》:“而今枝葉賓客布列職署,或年少庸人,典據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
(2).典實和根據。 晉 範甯 《春秋穀梁傳序》:“釋《穀梁傳》者雖近十家,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辭理典據,既無可觀,又引《左氏》、《公羊》以解此傳,文義違反,斯害也已。”《舊唐書·王方慶傳》:“每所酬答,鹹有典據。”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五篇:“故其為小説,亦卓然可觀, 唐 宋 文人多引為典據。”
“典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掌管、占據
指對權力、職位或資源的實際控制。該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如《後漢紀·靈帝紀中》提到張角之亂時,十常侍“典據州郡”,即指其掌控地方權力。
典實和根據
指被廣泛認可的經典案例或可靠依據,常用于論證、法律判決或學術研究。例如現代用法中,可指“引用曆史典據支持觀點”。
該詞在組詞中常與“經典”“依據”等搭配(如“經典典據”),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點。
《典據》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重要的文獻材料或古代的典籍。出自《鹽鐵論·上》:“所以性命常存者,天地之大義,道德之堅典;交通創立者,典據之明規。”這裡的“典據”表示道德和法律的規範,對于人們的生活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典據》的部首是典(diǎn),其筆畫數為8+5=13。
《典據》一詞的來源較為簡單,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典”和“據”。兩個字的意思加在一起,就形成了“重要的文獻材料或古代的典籍”的含義。
《典據》的繁體字為「典據」。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常常會有變化。對于《典據》這個詞來說,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差别。然而,對于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查找相關資料才能得出準确的結論。
1. 這本書是研究古代曆史的重要典據。
2. 現代科學研究需要典據來支持理論的可信度。
1. 典章破契
2. 典故
3. 憑典
4. 信典
1. 史料
2. 文獻
3. 典籍
1. 謠言
2. 虛假信息
3. 不可靠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