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神的昭示。《漢書·石奮傳》:“乃者封 泰山 ,皇天嘉況,神物并見。朕方答氣應,未能承意。” 顔師古 注:“言自修整,以報瑞應,恐未承順上天之意。”
(2).氣息相應。 唐 韓愈 《明水賦》:“德協于坎,同類則感;形藏在空,氣應則通。”
“氣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ì yìng,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神的昭示
這一含義源于古代對天象或自然現象的解讀,認為某些特殊征兆是神明對人事的回應或預示。例如《漢書·石奮傳》中記載漢成帝在泰山封禅時提到“皇天嘉況,神物并見”,并解釋需“答氣應”以順應天意。這裡強調人與神靈之間的感應關系。
氣息相應
指事物之間通過無形的氣息相互感應或連通。唐代韓愈在《明水賦》中以“德協于坎,同類則感”為例,說明同類事物可通過氣息相通産生呼應,如月亮與水的自然關聯。
現代語境中,“氣應”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哲學時仍具價值,常用于分析古代天人觀及自然哲學理論。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拓展,可參考《漢書》《明水賦》原文或相關注釋。
《氣應》是一個成語,指某種情況或現象與氣候相應、相適應。下面将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其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氣應》這個詞包含兩個漢字:氣和應。其中,氣是漢字的部首之一,意為“空氣、氣息、能量”等;應為另一個漢字,意為“回應、答應、適當”的意思。在筆畫方面,氣字有四筆,應字有八筆。
《氣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對天氣變化及其影響的觀察和總結。繁體字中,氣為「氣」,應為「應」。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氣可以寫作「氣」或「氣」,應可以寫作「應」或「應」。不同字形的使用可能根據不同的時期和地區而有所差異。
1. 在夏天的高溫下,人的體溫也會相應上升,這就是氣應現象的一種。 他的情緒就像天氣一樣,時而晴朗,時而多變,完全是氣應。
組詞:氣象、氣度、氣息、應對、應答、應變。
近義詞:氣候、環境、模樣。
反義詞:風平浪靜、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