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麏鼯”。獐子與鼯鼠。這兩種動物活動于荒蕪之地,故用以形容荒蕪。 南朝 宋 鮑照 《蕪城賦》:“壇羅虺蜮,階鬭麏鼯。” 宋 蘇轼 《到黃州謝表》:“投畀麏鼯之野,保全樗櫟之生。”
“麇鼯”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ūn wú,由兩種動物名稱組合而成,具體含義如下:
字詞解析
組合含義
因獐子和鼯鼠常出沒于人迹罕至的荒蕪之地,故“麇鼯”被引申為形容環境荒涼、人煙稀少 的意象,常見于古文或文學作品中。例如:“戰亂後,昔日繁華的村落盡成麇鼯之野。”
用法提示
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特定文學語境。如需造句示例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麇鼯》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雄鹿和猢狲,即指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奇動物。
《麇鼯》的部首拆分為鹿(鹿頭)和犬(犬首),分别有5個和5個筆畫。總共拆分為10個筆畫。
《麇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山海經》中,其中描寫了各種神奇動物的傳說故事,其中就有關于麇鼯的記載。
在繁體字中,麇鼯的寫法為「麇鼯」,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漢字寫法中,麇鼯的寫法為「麇鼯」,沒有任何變化。
1. 傳說中的麇鼯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極為稀有。
2. 這個年輕人身手矯健,像麇鼯一樣迅速爬過了陡峭的山崖。
1. 麇麕(juījūn):意為雄鹿。
2. 猢狲(hūsūn):意為猴子。
3. 猩猩(xīngxīng):意為大猩猩。
《麇鼯》的近義詞有:麈(zhǔ)、麋(mí)。
《麇鼯》的反義詞暫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