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形的墨。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墨》:“上古無墨,竹挺點漆而書。中古方以石磨汁,或雲是 延安 石液。至 魏 晉 時,始有墨丸,乃漆煙松煤夾和為之,所以 晉 人多用凹心硯者,欲磨墨貯瀋耳。自後有螺子墨,亦墨丸之遺製。”亦省作“ 螺墨 ”。 清 陳維崧 《風流子·泊舟谯郡贈新安汪公言》詞:“贈到葳蕤,休教鎖恨;貽來螺墨,莫便磨人。”自注:“時 公言 有青瑣名墨之贈。”
關于“螺子墨”的詳細解釋如下:
螺子墨(拼音:luó zǐ mò)是古代一種圓形的墨塊,屬于傳統制墨工藝中的特殊形制。其名稱源于制作時需借助螺形模具塑形。
根據明代陶宗儀《辍耕錄》記載,墨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
在成語用法中,螺子墨比喻書畫或文章工整美觀。這種意象源于古代文人用螺子墨創作時,其細膩質地能呈現清晰流暢的筆觸,引申為對藝術品質的贊美。
該墨在文獻中常被簡稱為“螺墨”,如清代陳維崧詞作中提到的“貽來螺墨”即指此物。
注: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陶宗儀《辍耕錄》(見)、查字典釋義(見)等來源。
《螺子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心機深沉,心思難以琢磨。
《螺子墨》由“虍”、“虍”、“冖”和“黑”四個部首組成,其中“虍”是“虎”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22畫。
《螺子墨》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中,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李密為人深沉,壁室螺子,狗鳴尋母。”後來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一個成語。
《螺子墨》的繁體寫法是「螺子墨」。
根據古代字典的記載,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螺子墨》的古時候寫法為「螺子墨」。
1. 他的臉上總是挂着一絲螺子墨的笑容,讓人難以捉摸他的真實想法。
2. 這個人心思怪異,像螺子墨一樣,讓人琢磨不透。
1. 螺旋:形容事物呈螺旋狀。
2. 墨水:用于寫字或畫畫的顔料。
3. 蚯蚓:一種生活在土壤中的昆蟲。
1. 玄之又玄:指深奧難懂。
2. 霧裡看花:形容眼前事物模糊不清,難以分辨。
1. 明晰:清楚明了,容易理解。
2. 纖毫:細微之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