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幹的官吏。《漢書·張敞傳》:“ 望之 以為 敞 能吏,任治煩亂,材輕,非師傅之器。” 唐 杜甫 《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詩:“能吏逢聯璧,華筵直一金。” 宋 陸遊 《書<空青集>後》:“始為家賢子弟,中為時勝流,晚為能吏。” 王闿運 《<衡陽縣志>序》:“婁典名郡,亦曰能吏,反復好亂,終隕其祀,述《王敬則列傳》。”
“能吏”是漢語詞彙,指能力出衆、才幹卓越的官員或領導者。以下為詳細解釋:
“能”指才能卓越,“吏”指官吏或管理者,合稱形容具備出色治理能力的官員。這一詞彙常用于贊揚善于處理政務、有決斷力和領導才能的人。
曆史文獻中既有對能吏治績的肯定,也有對其局限性的讨論。例如《新唐書》認為能吏雖擅長處理具體事務,但未必適合擔任更高層次的“師傅之器”;現代評價則指出,部分能吏可能注重表面政績,存在“花架子”傾向。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能吏》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來形容一個能力出衆、聰明能幹的官員或官吏。
《能吏》的部首是“自”,筆畫數為12畫。
《能吏》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氏解》一書中,用來形容能力出衆、品質優秀的官吏。
《能吏》的繁體字是「能吏」。
古代的《能吏》使用的字形可能與今天有所不同,但意思保持一緻。具體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不同的變體。
1. 這位官員在處理問題上非常果斷,堪稱一位能吏。
2. 他作為一個能吏,深受百姓的敬仰。
能人、吏治、能幹
賢能、能者
庸官、無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