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晷度的意思、晷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晷度的解釋

在日晷儀上投射的日影長短的度數。一年之内夏至日影最短,一日之内正午日影最短。古人根據晷度變化測定時序時間,定一年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同時認為晷度變化與人事變化相應,與吉兇休咎相聯繫。《後漢書·爰延傳》:“動靜以禮,則星辰順序;意有邪僻,則晷度錯違。”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四十:“晷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 黃節 注引《洛書緯·甄曜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為千九百三十二裡。” 南朝 梁 沉約 《明堂登歌》:“祁寒坼地,晷度迴天。” 元 王祯 《農書》卷一:“若夫遠近寒暖之漸殊,正閏常變之或異,又當推測晷度,斟酌先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晷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天文觀測和時序測算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晷度(guǐ dù)指日晷儀上投射的日影長短的度數。通過觀測日影變化,古人可測定時間,例如:一年中夏至日影最短,一日中正午日影最短。

  2. 天文曆法功能
    古人根據晷度變化确定時序,測算一年長度為365又四分之一日(即365.25日),這一數值與現代回歸年長度(約365.2422日)高度接近。

  3. 人文象征意義
    古代文獻(如《後漢書·爰延傳》)認為晷度與人事吉兇相關聯,例如“晷度錯違”被視作異常天象,可能對應社會動蕩或君主失德。三國時期阮籍《詠懷》中“晷度有昭回”也借天文現象隱喻人世興衰。

  4. 相關工具與原理
    日晷儀通過圭表測影實現計時,其核心原理是太陽高度角變化導緻投影長度差異。晷度的精準測算體現了古代天文學與數學的結合。

晷度既是古代科學觀測的量化指标,又被賦予人文哲學内涵,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感應”的思想特征。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文獻例證,可參考《後漢書》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晷度》

《晷度》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測量時間”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日(日旦)和巳(己已),總計有9畫。

拆分部首和筆畫

《晷度》的部首是日(日旦)和巳(己已),它有9畫。

《晷度》的來源

《晷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國。在古代,人們使用日晷來測量和記錄時間,因此将“晷度”作為一個詞語,來表示測量時間的意思。

《晷度》的繁體

《晷度》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羽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晷度》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這個詞語的基本含義和寫法并未有較大的變化。

《晷度》的例句

1. 他用精确的《晷度》測量了整個實驗的時間。

2. 在古代,人們使用日晷進行《晷度》,以幫助工作和農耕的安排。

組詞

晷義、晷長、晷時、晷影、晷遊。

近義詞

計時、測時、定時。

反義詞

失時、誤時、忽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