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勢的豬。《易·大畜》:“六五,豶豕之牙,吉。” 漢 焦贛 《易林·頤之遯》:“豶豕童牛,童傷不來。” 宋 梅堯臣 《依韻奉和永叔社日》:“豶豕新烹白醪熟,奮衣地坐無拘束。” 明 祁彪佳 《救荒全書小序·應變章》:“攘奪不已,必為盜賊,而其端皆起於訛言孔将、好莠自口之輩。豶豕牿牛,蓋為此耳。”
“豶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豶(fén)
指閹割過的公豬,特指被去勢後性情溫順的雄性牲畜。這一概念在《周易·大畜卦》中出現,原文為“豮豕之牙,吉”,意為被閹割的豬即使有獠牙也不會傷人,象征通過馴化消除潛在危險。
豕(shǐ)
本義為豬,甲骨文字形即豬的象形,後泛指豬類動物。《說文解字》等古籍均以“豕”為豬的統稱。
“豶豕”合指閹割後的公豬,強調通過去勢使豬的野性減弱,便于馴養。這一概念在古代農業社會中具有實用意義,也常被引申為“消除隱患”的象征(如《周易》中以“豮豕”比喻化解沖突)。
《周易·大畜卦》中“豮豕之牙”的爻辭,用閹豬獠牙無害化的現象,比喻以柔克剛、化解矛盾的智慧。這種表達體現了古人觀察自然與生活現象後提煉出的哲學思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