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廬劇的意思、廬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廬劇的解釋

[Luzhou opera] 安徽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原名“倒七戲”。因流行于該省中部舊廬州府一帶而得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廬劇是起源于安徽省中部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因古廬州府(今合肥市)為核心流傳區域而得名,舊稱"倒七戲",1955年經安徽省文化局定名為廬劇。該劇種形成于清代中葉,融合了皖中民間歌舞、大别山民歌和淮河沿岸的端公戲等元素,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藝術特征主要表現為:

  1. 聲腔體系:采用主調與花腔并存的複合體制,包含【二涼】【三七】【寒腔】等六十餘種曲調,演唱時講究"開篇定調,句句押韻"
  2. 表演程式:保留"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傳統,吸收徽劇的武打動作和京劇的虛拟表現手法,形成"唱做念打"的綜合體系
  3. 方言特色:以江淮官話洪巢片合肥方言為基準音,大量運用皖中地區的俚語俗諺

主要流派分為上中下三路:上路(六安)以高亢激越見長,中路(合肥)追求委婉細膩,下路(蕪湖)則兼具江南水鄉的柔美特質。經典劇目包括反映農耕文化的《休丁香》、改編自民間傳說的《秦雪梅》等八十餘部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

廬劇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原名“倒七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廬劇因發源及流行中心在古廬州府(今合肥市)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皖中、皖西、沿江及江南部分地區。其唱腔融合山歌、門歌、花鼓燈等民間藝術元素,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二、曆史沿革

  1. 起源:形成于明末清初,以大别山山歌、巢湖民歌為基礎,吸收端公戲、鑼鼓書等藝術形式發展而來。
  2. 發展:清末出現職業班社,20世紀50年代定名“廬劇”,新中國成立後改革并推廣,成為安徽重要文化符號。

三、藝術特色

  1. 唱腔

    • 分主調(如“二涼”“寒腔”)和花腔(如“鋪床調”),主調擅長叙事抒情,花腔多用于輕松小戲。
    • 采用“幫腔”形式,演員與樂隊齊唱高亢的“吆台”烘托劇情。
  2. 表演形式

    • 早期結合民間舞蹈(如花鼓燈、旱船舞),動作誇張,情感表現力強。
    • 傳統演出為幕表制,演員即興串詞,伴奏以鑼鼓為主,有“滿台鑼鼓半台戲”之說。

四、代表劇目

經典劇目包括《休丁香》《借羅衣》《讨學錢》等,内容多取材民間故事,情節生動。

五、地域流派

按流行區域分為三路:

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5、11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背亂本字不問三七二十一裁賜茶子油赤山崇重出陳詞品大位打斜第功丁憂洞徹都台蹲坑頓卧紡綢防意如城飛鷰敷崇浮子宮相海杯海棠梨漢白玉石骅駵見背剪紙解語花坎肩客思孔昭爛碎陵頽鸾翔鳳翥驢唇馬觜緑劍真人瞞天馬四環黾隘塞命釘乃老念室歐碧剖驗曝背食芹敲磕绱鞋少揚伸訴勢力範圍天麻頭版透汗文卷侮忽鄉誼先時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