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及事的意思、及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及事的解釋

(1).猶成事,謂做某事至于成功。《公羊傳·僖公元年》:“救不言次,此其言次何?不及事也;不及事者何? 邢 已亡矣。” 三國 魏 曹植 《辯道論》:“臣年十三而失明,父母哀其不及事,教臣鼓琴。” 唐 韓愈 《複志賦》:“欲奔走以及事兮,顧初心而自非。”

(2).猶及笄。 宋 範仲淹 《窦谏議錄》:“﹝ 禹鈞 ﹞祝付妻曰:‘養育此女,及事日,當求良匹嫁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及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辭書的解釋,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結構解析與基本義 “及”在此處主要作動詞用,意為“達到”、“涉及”、“關聯到”。“事”指“事情”、“事務”。因此,“及事”的字面意思是涉及或關聯到某件事情。它強調行為、言論或狀态與特定事務産生了聯繫。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引申義:參與、從事 由“涉及”引申,“及事”可表示親身參與、從事或管理某項事務。例如在描述曆史人物經曆時,會說某人“及事某位君主”,意指他開始為這位君主效力或參與其朝政。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3. 副詞用法:及時 “及”本身有“趁着”的意思。“及事”有時用作副詞短語,意為“及時”,指在事情發生或需要處理的關鍵時刻就采取行動,不拖延。例如“及事而作”(在事情發生時及時行動)。這種用法強調了時機的重要性。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4. 使用場景與語境依賴

    • 曆史叙述: 常見于史書、傳記中,表示某人開始參與某個曆史時期或服務于某位統治者(如“及事太祖”)。
    • 行為描述: 指某人着手處理或介入某件具體事務。
    • 時效強調: 作為副詞,強調行動的及時性。 其具體含義需緊密結合上下文判斷。來源:《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及事”的核心含義是涉及、關聯到某事,并由此引申出親身參與、從事某事的含義。在副詞用法上,可表示“及時”。它是一個典型的文言詞彙,理解其意需依賴具體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作品中。

網絡擴展解釋

“及事”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解釋

  1. 成事,完成某事
    指做某件事直到成功,強調及時處理、不拖延。例如《公羊傳·僖公元年》中提到“不及事也”,即未能及時完成事務。
    唐代韓愈《複志賦》中“欲奔走以及事兮”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2. 及笄(女子成年禮)
    指女子年滿十五歲,達到可以婚配的年齡。宋代範仲淹《窦谏議錄》中“及事日,當求良匹嫁之”即為此意。


二、使用場景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公羊傳》、範仲淹《窦谏議錄》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闆花邊傍骖鸾侶蟲凋沖冠眦裂呆賬打磕睡凼肥盜匿頂換頂馬東壁東封杜多杜禁惰容鵝管鳳鳴鶴唳蜂至崗亭稿面閣标閣子工絶觀兵徽調賈帆将無踐危擊鼓迳隧距破闊迂廉守理道瀝瀝隆基曼長門童門楹迷耳内焰能言鳥齧啃平頒千次臞儒三清境撒丫子商籁體笙樂失民收殓王侯将相未了公案聞融敦厚遐暨項裡涎言涎語小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