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成事,謂做某事至于成功。《公羊傳·僖公元年》:“救不言次,此其言次何?不及事也;不及事者何? 邢 已亡矣。” 三國 魏 曹植 《辯道論》:“臣年十三而失明,父母哀其不及事,教臣鼓琴。” 唐 韓愈 《複志賦》:“欲奔走以及事兮,顧初心而自非。”
(2).猶及笄。 宋 範仲淹 《窦谏議錄》:“﹝ 禹鈞 ﹞祝付妻曰:‘養育此女,及事日,當求良匹嫁之。’”
“及事”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成事,完成某事
指做某件事直到成功,強調及時處理、不拖延。例如《公羊傳·僖公元年》中提到“不及事也”,即未能及時完成事務。
唐代韓愈《複志賦》中“欲奔走以及事兮”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及笄(女子成年禮)
指女子年滿十五歲,達到可以婚配的年齡。宋代範仲淹《窦谏議錄》中“及事日,當求良匹嫁之”即為此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公羊傳》、範仲淹《窦谏議錄》等文獻原文。
《及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準時、按時去辦事。
《及事》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屍”,所以它的拆分是“吉”和“屍”。
《及事》的總筆畫數是9筆。
《及事》這個成語源自《尚書·商诰》:“予執事于母弟,母弟,在孝之義,及事無逾。”意思是說自己在母親的家族中擔任重要職務,盡自己的職責,不超過邊際。
《及事》的繁體字是「及事」,其拆分部首和筆畫數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及事》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整體意思和現代寫法是相同的。
1. 小明每天都能及事,不會拖延。
2. 作為一名處長,他經常遲到不及事。
及時、及早、事先、事後
守時、守約、準時
拖延、遲到、失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