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擊的意思、讨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擊的解釋

(1).讨伐,攻擊。 漢 王符 《潛夫論·實邊》:“而将帥皆怯劣軟弱,不敢讨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雜事》卷八:“我又一時嚴飾軍馬,出行讨擊。” 宋 王禹偁 《故商州團練使翟公墓志銘》:“招懷讨擊, 五谿 悉平。”

(2).讨論研究。擊,治。 唐 道宣 《續高僧傳·明律下·法砺》:“末又往 江 南,遊覽《十誦》,而盛專師授,讨擊未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讨擊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動詞,由“讨”和“擊”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為征讨、攻擊,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軍事行動或正義的武力讨伐行為。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字義分解

  1. 讨(討)
    • 本義為聲讨、譴責(如《說文解字》:“讨,治也”),引申為出兵征伐,帶有追究罪責、伸張正義的意味。
  2. 擊(擊)
    • 指主動進攻、攻打(如《廣雅》:“擊,打也”),強調武力沖突的動作。

二、整體釋義

讨擊指為懲治罪責或匡扶正義而發起的軍事攻擊,常見于曆史文獻描述鎮壓叛亂、剿滅賊寇等行動。例如: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遣車騎将軍讨擊北匈奴。”

《三國志》中多次出現“讨擊山賊”“讨擊不臣”等表述,均指官方武力鎮壓。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讨擊”詞條,釋義為“征伐攻擊”,引《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古籍用例。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官網《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釋“讨”為“征伐”,“擊”為“攻殺”,複合詞“讨擊”強調以武力懲戒。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數據庫)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明确标注“讨擊”屬軍事術語,多用于官方平亂語境。

    (來源:中華書局古籍資源庫)

四、古籍用例佐證

“讨擊”是具正義性的軍事行動術語,其權威釋義及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經典辭書,并得到《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史籍印證。

網絡擴展解釋

“讨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讨伐、攻擊,常用于軍事或武力對抗場景。如《潛夫論·實邊》提到“将帥怯劣不敢讨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雜事》中也有“嚴飾軍馬,出行讨擊”的記載。

  2. 文獻例證

    • 漢代王符《潛夫論·實邊》以“讨擊”描述軍事行動,體現其攻擊性含義。
    • 宋代王禹偁《翟公墓志銘》用“招懷讨擊”描述平定五谿地區的策略,顯示其戰略性質。
  3. 引申含義
    在唐代文獻中,“讨擊”還衍生出讨論研究之意,如《續高僧傳》記載法砺“讨擊未資”,此處“擊”通“治”,指深入探讨學問。

  4. 詞素解析

    • 讨:包含索取、征伐、探究等義項,如“讨債”“研讨”。
    • 擊:本義為敲打,引申為攻打(如“擊鼓”“襲擊”)或接觸(如“目擊”)。
  5.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下的書面表達,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總結來看,“讨擊”以軍事征伐為核心含義,兼具學術探讨的引申用法,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語義延展性。

别人正在浏覽...

巴避傍花隨柳薄行哔哔剝剝粃僻逋逃之臣城區春繁點交凋朽愕驚輀翣耳提面訓縫補風管分披副車扶架縛束富治高等植物鈎針孤恩負義歸元魂幡禍端胡侜見縫就鑽金閃閃抉眼尻骨控制掠剩使離亂龍腦菊鹵化模糊木妖沐腫齧雪錢會麒閣慶喜青瑤簡求告邱真人卻死香群賢趨時附勢三巳少禦世耳失死受用碎心裂膽筍輿通顯未齓小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