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疲憊懶散。 唐 白居易 《六年春贈分司東都諸公》詩:“老子苦乖慵,希君數牽率。” 宋 梅堯臣 《日蝕》詩:“老鴉居處已自穩,三足鼎峙何乖慵。”
“乖慵”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guāi yōng,通常用于形容人懶散、不活潑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乖慵”由“乖”和“慵”組合而成:
該詞帶有一定文學色彩,常見于古典詩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梅堯臣《日蝕》中“三足鼎峙何乖慵”,暗含對懶散狀态的批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詞典》或古詩注解。
乖慵是一個形容詞,形容一個人慵懶、遲鈍、缺乏活力的狀态。這個詞的拼音是guāi yōng,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并且每個字都可以拆分為部首和筆畫。
其中,“乖”這個字由“丿”(丿是撇偏旁)和“口”(口是部首)組成,筆畫數為二。這個字本義是指一個人的行為順從,而後引申為乖巧、聽話的意思。
“慵”這個字由“忄”(忄是心旁)和“庚”(庚是部首)組成,筆畫數為十一。它的本義是指一個人懶惰、不活躍,不願意行動。
關于乖慵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們的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在古代,“乖”字叫做“乖”(音guī),形狀和現代寫法相似。而“慵”字古時寫作“壅”,指一個人慵懶、無精打采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使用乖慵這個詞的例句:
乖慵可以與其他字搭配組成一些詞語,例如:
乖慵的近義詞可以是懶散、懶惰、懶洋洋;反義詞可以是活躍、精力充沛、積極。這些詞可以根據語境的需要進行替換以展示不同的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