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搪拒的意思、搪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搪拒的解釋

抵禦,抗拒。 清 龔自珍 《與吳虹生書》之八:“樽前月下,尚有剝啄之聲,如禦十萬敵,必須在家首先搪拒,竟無福前來望見顔色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搪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語義色彩的動詞,其核心含義為“推脫、敷衍地拒絕”,常指以不直接或含糊的方式應對他人的請求或責任。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搪”本義為抵擋、敷衍,而“拒”則為明确拒絕,兩者結合後形成複合詞,強調用表面應付的方式回避實質性回應。

從用法上看,“搪拒”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對責任、質問或要求的消極回應。例如:“面對公衆質疑,他始終以借口搪拒,未給出明确答複。”該詞在語義強度上介于“推脫”和“嚴拒”之間,既非完全逃避,亦非斷然否定,而是帶有迂回色彩。

在近現代漢語中,“搪拒”的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法律文書、政論文章或曆史文獻中。例如《清史稿》記載:“官員搪拒民訴,緻事态激化。”這一用法體現了該詞在正式場景中的功能性。需注意的是,“搪拒”與近義詞“推诿”存在細微差異:前者側重行為結果上的拒絕,後者更強調責任轉嫁的過程。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

網絡擴展解釋

“搪拒”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解釋

詞源與用法

  1. 古典文獻用例:
    清代龔自珍在《與吳虹生書》中寫道:“樽前月下,尚有剝啄之聲,如禦十萬敵,必須在家首先搪拒”,此處以“如禦十萬敵”的比喻,生動展現了“搪拒”的強烈抵抗意味。

  2. 構詞解析:

    • “搪”本意為抵擋、敷衍(如“搪塞”),結合“拒”(拒絕、抵抗),強調通過行動或言辭進行抵禦。

相關語境

近義詞

抵禦、抗拒、抵擋(需根據具體語境選用)。

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詞義辨析,可參考漢典、愛站小工具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班文兒本情萹茿别念筆困紙窮鬓蟬播告殘年長休飯超渡超淩崇尚促急當門對戶丹峤大長日子第館地下河坊佐風讓日風帚焚掠改居拱繞缣簡瀸漬焦煳煳噍噍金絡索金腰帶距人千裡楷式課責匡坐梱内藍晶晶裡衣馬餹木鹽撚錢埤堄期約日落千丈塞氛上火聖賢書劍說城死不開口素枝苔茸挺特徒虜讬想尾部痿瘁文明戲香雪海縣解哓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