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臉面沒有地方放。猶言無地自容。《晉書·蔡谟傳》:“﹝ 蔡謨 ﹞遷侍中、司徒,上疏讓曰:‘伏自惟省,昔階謬恩,蒙忝非據,屍素累積而光寵更崇,謗讟彌興而榮進復加,上虧聖朝棟隆之舉,下增微臣覆餗之釁,惶懼戰灼,寄顔無所。’”
“寄顔無所”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指“臉面沒有地方放”,形容人因羞愧或窘迫而感到無地自容。近義詞為“無地自容”,英文可譯為“feel too ashamed to show one's face”。
出自《晉書·蔡谟傳》。蔡谟在升遷為侍中、司徒後,上疏辭讓時寫道:“上虧聖朝棟隆之舉,下增微臣覆餗之釁,惶懼戰灼,寄顔無所。”
(注:“覆餗”指力不勝任而敗事,進一步體現其因擔憂失職而羞愧難當的心理。)
該成語通過“無處安放面容”的具象表達,強調内心極度的羞慚,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仍有文學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的詳細釋義。
寄顔無所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沒有特定的位置寄托情感和思念。
拆分部首:寸(cun)+ 顔(yan)+ 無(wu)+ 所(suo)
拆分筆畫:共有10個筆畫
詞源:寄顔無所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文人的絕句,意指思念之情無法借助物質寄托,因此無處刻畫和表達。
繁體字:寄顏無所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多種多樣,但通常較簡潔,例如「寄顔無所」可能是「寄顏無所」。
例句:他在異鄉居住,心中充滿了寄顔無所的思念。
組詞:寄情于物、情寄遠方、無所留戀
近義詞:無處寄托、寄情于虛
反義詞:有所依托、寄托情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