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拒後的意思、拒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拒後的解釋

猶斷後。《三國志·蜀志·張飛傳》:“ 先主 聞 曹公 卒至,棄妻子走,使 飛 将二十騎拒後。”《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拒後,即古之殿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拒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權威解釋進行說明:

一、基本釋義

“拒後”意為斷後,指在軍事行動中負責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後衛部隊或戰術。例如《三國志·蜀志·張飛傳》記載:“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将二十騎拒後”,即張飛率少量騎兵為劉備斷後。

二、詞源與注解

  1.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後《資治通鑒》引用時,元代史學家胡三省注釋:“拒後,即古之殿也”(“殿”即殿軍,指斷後部隊)。
  2. 構詞解析
    • 拒:抵抗、抵禦(如“拒敵”);
    • 後:指方位或次序上的末尾(如“後衛”)。

三、現代誤用辨析

現代網絡語境中,部分案例(如“求歡被拒後”)将“拒後”誤解為“被拒絕之後”,屬于拆分詞語的錯誤用法。實際古漢語中“拒後”為固定搭配,不可拆分理解。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戰争或曆史文學中的戰術行為,如:“趙雲曾拒後以護劉備撤退”。現代漢語中建議使用“斷後”“殿後”等更通用的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拒後》的意思

《拒後》是一個動詞詞組,表示拒絕或不接受之後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拒後》的部首是手,拆分後的筆畫數為9畫。

來源

《拒後》這個詞的來源較為難以考證,但可以推測其起源于古代漢語中。

繁體

《拒後》的繁體字為「拒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呈現。例如,「拒」可能寫作「傑」、「豚」等;「後」可能寫作「見」、「夋」等。

例句

1. 在經過慎重考慮後,他拒後了那個工作機會。

2. 她拒後了他的邀請,因為她已經有别的安排。

組詞

拒絕、後果、後退、後門、後面

近義詞

不接受、否定、抵制、推辭

反義詞

接受、同意、采納、贊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