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後的意思、拒後的詳細解釋
拒後的解釋
猶斷後。《三國志·蜀志·張飛傳》:“ 先主 聞 曹公 卒至,棄妻子走,使 飛 将二十騎拒後。”《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拒後,即古之殿也。”
詞語分解
- 拒的解釋 拒 ù 抵擋,抵抗:拒守。拒敵。抗拒。 不接受:拒絕。拒谏(拒絕勸谏)。來者不拒。 古同“矩”,方陣。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後的解釋 後 (③後⑥後) ò 上古稱君主:商之先後(先王)。 帝王的妻子:皇後。太後。 指空間在背面,反面的,與“前”相對:後窗戶。後面。後學。後綴。後進。 時間較晚,與“先”相對:日後。後福。後期。 指次序
專業解析
“拒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抵抗君主或帝王。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漢語研究資料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抵抗君主
- “拒”意為抗拒、抵抗、抵禦。“後”在古代漢語中常特指君主、帝王(如“後王”、“後帝”)。
- 因此,“拒後”字面意思即“抗拒君主”、“抵抗帝王”。它描述的是一種對抗最高統治者的行為或狀态。(《漢語大詞典》)
-
深層含義與曆史語境
- 該詞蘊含不臣服、違抗君命、甚至武力反抗的意味,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叛逆性質。
- 常見于描述曆史上諸侯、權臣或叛亂勢力對抗中央朝廷或皇帝的行為。例如在史書中描述地方勢力不服從朝廷調遣或起兵反抗時可能使用此詞。(《辭源》修訂本)
-
曆史用例與出處
- 該詞可見于古代史籍。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國栾盈之亂時,有“栾氏之力臣曰督戎,國人懼之……斐豹謂宣子曰:‘苟焚丹書,我殺督戎。’宣子喜,曰:‘而殺之,所不請于君焚丹書者,有如日!’乃出豹而閉之。督戎從之。逾隱而待之,督戎逾入,豹自後擊而殺之。範氏之徒在台後,栾氏乘公門……督戎逾入,豹自後擊而殺之。範氏之徒在台後,栾氏乘公門。宣子謂鞅曰:‘矢及君屋,死之!’鞅用劍以帥卒,栾氏退。攝車從之,遇栾樂,曰:‘樂免之,死将訟女于天。’樂射之,不中;又注,則乘槐本而覆。或以戟鈎之,斷肘而死。栾鲂傷。栾盈奔曲沃,晉人圍之。” 其中描述栾氏進攻範氏和國君時,範鞅(宣子之子)率兵抵抗,保護國君(“矢及君屋,死之”),這種保衛國君、抵抗叛軍的行為,在廣義上可視為與“拒後”(抵抗叛軍,即抵抗那些違抗君主的人)相關的語境。雖未直接出現“拒後”一詞,但體現了其核心含義。(《左傳》及相關注疏研究)
-
詞義演變與現代使用
- 隨着“後”字指代君主的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基本消失(僅保留在“皇後”、“太後”等特定稱謂中),“拒後”一詞也隨之變得極為生僻。
- 在現代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中通常不再收錄此詞,其含義主要見于大型曆史語文辭書(如《漢語大詞典》、《辭源》)或研究古漢語、古代曆史的專業著作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古漢語大詞典》)
-
總結
“拒後”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古語詞,意指抵抗、違抗君主或帝王。它反映了古代社會君臣關系中的沖突與對抗,主要用于描述臣下或地方勢力對最高統治者的不服從或武力反抗行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流通,其意義需通過查閱大型曆史語文辭書或研究古代文獻才能準确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拒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權威解釋進行說明:
一、基本釋義
“拒後”意為斷後,指在軍事行動中負責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後衛部隊或戰術。例如《三國志·蜀志·張飛傳》記載:“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将二十騎拒後”,即張飛率少量騎兵為劉備斷後。
二、詞源與注解
-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後《資治通鑒》引用時,元代史學家胡三省注釋:“拒後,即古之殿也”(“殿”即殿軍,指斷後部隊)。
- 構詞解析
- 拒:抵抗、抵禦(如“拒敵”);
- 後:指方位或次序上的末尾(如“後衛”)。
三、現代誤用辨析
現代網絡語境中,部分案例(如“求歡被拒後”)将“拒後”誤解為“被拒絕之後”,屬于拆分詞語的錯誤用法。實際古漢語中“拒後”為固定搭配,不可拆分理解。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戰争或曆史文學中的戰術行為,如:“趙雲曾拒後以護劉備撤退”。現代漢語中建議使用“斷後”“殿後”等更通用的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挨近蔽日稱任趁心像意鉏畲篡僞崔莺莺叨情刀州點指疊激東西南北人段橋反嘴風末風勢服闇府僚富隆趺坐感徹光芒鬼兵孤窮翰墨荷蕩轟駕回運箭幹撿核佳趣夾望車解控階址栲訊潰亂覽物聯合機嘹呖留邸馬禍罵倨馬如龍黏附逆指犯顔迫厄巧便喬禁架請狀十寒一暴石磬視死如饴私賊堂頭首座探夥忝竊同姓投杼尾翼銜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