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自己的田地僞報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賦役的一種方法。 明 海瑞 《興革條例·工屬》:“其壽官義民并稱王府官名色,及本縣寄莊鄉宦,本縣詭寄女戶奩田等項,悉行禁革,俱不準冒免。” 清 顧炎武 《生員論中》:“民地愈少,則詭寄愈多;詭寄愈多,則6*民地愈少,而生員愈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詭寄漢語 快速查詢。
“詭寄”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指中國古代通過虛假手段逃避賦稅或徭役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詭寄指将自己的田地僞報到他人名下(如權貴、鄉宦等),借此逃避官府征收的賦稅和徭役。這一現象在明清時期尤為常見,常與“飛灑”“花詭”等詞并用,描述類似的逃稅手段。
部分資料(如)将“詭寄”解釋為“書信内容深奧難懂”,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誤用或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詭寄”的核心含義是以虛假手段逃避賦役,屬于古代經濟制度中的典型弊端。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興革條例》等曆史文獻或研究明清賦稅制度的資料。
詭寄是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漢字詞語,表示一種晦澀或隱晦的寄語或寓意。
詭寄的拆分部首是讠 (yan)和寽 (lü),共包含12個筆畫。
詭寄這個詞語的來源較為模糊,沒有一個确切的出處可以确認。它很可能在古代文人中間由于特定的使用而流傳起來。
詭寄的繁體字為詭寄。
詭寄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些微的差别,但整體結構基本相似。比如,在古代常見的寫法中,字形可能稍微有些變化,但總體上仍然保持原有的意義。
1. 他的作品總是帶着一種詭寄的情感,讓人琢磨不透。
2. 這幅畫面中透露出了一股隱晦而詭寄的寓意。
3. 這篇文章的字裡行間充滿了一種詭寄的意味,引人深思。
組詞:包括詭計、詭谲、詭秘等。
近義詞:包括隱晦、晦澀、晦暗。
反義詞:包括明晰、明朗、明了。
【别人正在浏覽】